《闻雁集》篇十五:孙友宏-尊龙凯时新闻中心网站
<vgb class="waejecn"></vgb>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闻雁集》篇十五:孙友宏

发布日期:2024-08-29      编校: 潘懿     审核: 韩帅     点击:

左侧图片选自林风眠画作《芦雁》

右侧书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尊龙凯时原校长周其凤题写

“闻雁”两字选自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五绝《闻雁》

 

如何学做“解题人”

孙友宏

今年是尊龙凯时研究生院成立40年。从1983年考入原长春地质学院,到1998年博士毕业,我的本硕博都是在此度过。2000年合校以后,我在尊龙凯时工作了近20年,亲眼见证了研究生院的发展壮大。在此,非常感谢张希校长的邀请,让我有这个机会与大家共同交流在吉尊龙凯时习、工作的体验和感悟。尊龙凯时是承载着我的青春岁月与梦想起航的地方。以这里为起点,从学生到老师,41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如何做好一名“解题人”。

学做“夯实基础”的解题人

在这里的求学时光,学的是解“夯实基础”的习题,让我习得研学之本,养成“刻苦求实”的学风。当年,我考入长春地质学院,校门口悬挂的“欢迎未来地质工程师”横幅是入学报到时最深刻的记忆。为加强对地质类工科学生的培养,当时学校对基础课和实训课尤为重视,安排了很多习题课和答疑课,有专门的教学周进行机械设计和图纸绘制的训练,每年都有野外实习。大一期间,我除了学完《高等数学》上下册外,还在课后完整做完了同济尊龙凯时出版社出版的吉米多维奇主编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习题集只有问题没有答案,充分激发人的求知欲,为我的人生埋下了深耕学术沃土的种子。学校每到暑假都会安排野外实习,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二年级教学实习,三年级生产实习,四年级毕业实习,这是我们地质类院校学生培养的一大特色,每个学校都建有多个野外实习基地。前年夏天我去拜访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时,温总理回忆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的八年时光(1960年至1968年),也特别提到野外实习对地质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虽然已经过去近40年,每当想起那段日子,海边的潮声和山顶的风响好像依旧回荡在耳畔。在大连和本溪,我们每天肩背地质包和水壶,手拿放大镜和罗盘,唱着《地质队员之歌》,爬山涉水,看褶皱、追断层、量产状、绘剖面,顶烈日似火、冒暴雨如注……那些艰苦的、多彩的野外实习生活,是求学历程中最具功力的磨砺。

1987年本科毕业,那时我国刚实施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政策一年。我有幸获得班级仅有的1个指标,并师承探矿工程系系主任张祖培教授。三年硕士毕业,当时学校还没有探矿工程专业博士点,大家都选择了工作。各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也不多,分配都比较好。我们专业共五个研究生,一个在职,另外三个全日制研究生都进京了。我当时面临的选择是北京、江苏老家或辽河油田,并未想过会留校任教。有一次张先生找我谈话,说希望我能留在学校工作。考虑到我与爱人两地分居的难处,张先生主动提出找机会把我爱人从辽河油田调到学校,我欣然应允。我先是兼任教研室秘书,一年后到系里担任教学秘书。两年后,爱人也顺利调到学校工作。

1994年,长春地质学院探矿工程博士点正式获批。作为系里首个博士生,我又继续跟随张先生攻读在职博士学位。从本科入学认识先生,到2010年先生离开我们,我追随张先生27年。从他的身上,我不仅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还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情。先生牵头创办了探矿工程系,牵头申建了探矿工程硕士点和博士点,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探矿工程人才,为学校探矿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信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平平淡淡生活”的人生哲理,也成为了我一直以来信奉的人生信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外地质行业形势开始下滑,学生分配又面临转轨。张先生及时提出了专业改革的思路。作为系教学秘书,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广泛开展国内生产单位调研。我们发现国内岩土工程领域,急需大量的钻探施工和基础工程施工人才,及时推行了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将专业名称改为勘察工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成效显著,毕业生由“求职难”变成了“供不应求”。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忘总结经验,巩固改革发展成果。1996年,由先生作为第一完成人、我作为第二完成人申报的《勘察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先生作为我国金刚石钻探技术主要研发人员之一,在金刚石钻头研制、金刚石钻探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主编的《金刚石钻探技术》专著获地矿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人造金刚石钻探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解决了我国硬岩地层钻探的重大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我国钻探效率和技术水平,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奖是一个集体奖,先生的贡献功不可没。

张先生193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居上海。在上海格致中学毕业后,先生因成绩优秀,被国家选派到苏联留学。1958年,从前苏联列宁格勒矿院钻探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和工程师证后,先生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任教。先生克服了南北方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为了新中国的地质事业扎根东北,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最令我感动的是,先生70岁正式退休后仍然坚持按时上班,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饭盒,风雨无阻。他是南方人,喜欢吃米,每天饭盒里的米饭用开水一泡,就是他的午饭。教研室8个人拥挤在一间2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门后面的第一个办公桌就是先生的。北方的冬天,师生经常开门进出,大家劝他换到房间里面靠暖气的窗户边,他坚持不同意。每天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在这里辛勤地忙碌着。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先生无法骑自行车,就让小女儿开车送他来办公室,每次爬楼到二层楼梯时都要休息一下,才能爬上三楼。再后来,无法爬楼了,就让小女儿推着轮椅车,送他来上班,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有了教师,人类的事业才有了发展进步,人类的文化才能发扬光大,人类的文明才会不断传承。师生情是纯洁的、永恒的。恩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温文尔雅的形象还时常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梦中,先生“小车不倒照样推”的伟大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也激励着探工系的每一位师生。

图1 1998年,孙友宏(左一)获得探工系第一位博士学位,张祖培导师把沉甸甸的学位证授给他

学做“立德树人”的解题人

在这里的任教岁月,学的是解“立德树人”的课题,让我悟得教学之道,练成“敬业奉献”的教风。我留校任教期间,母校老教师们十分注意鼓励、培养、支持年轻教师,既放手让我们大胆实践,又经常亲临教学第一线悉心加以指点,教导我们要像滚滚燃烧的地心,将知识的能量释放到每个角落,用教育热情感召到每一个青年学子。

如果说张先生的言传身教为我打下了雄厚的专业基础和教学基础,那么任露泉院士的引领和示范,让我实现了学科领域的大跨越。与任老师相识也有二十多年。那是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张先生去宁夏西海固地区,进行水泵泡沫增压钻探技术野外科研试验,途经北京,与任老师同住在原长春科技尊龙凯时驻京办事处。那时,任老师是尊龙凯时主管科研的副校长。任老师本科毕业后,曾在新疆油田钻井队工作过近十年,两位老师同住一室,又是同乡,围绕各自研究领域交谈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张先生便建议我到任老师课题组做博士后,开展仿生技术与钻探技术交叉研究。

2002年,我正式跟随任老师做博士后。通过四年的仿生钻探交叉研究,我首先将任老师创立的仿生非光滑理论应用到破岩钻头设计上,实现了仿生钻头研究的新突破,开辟了仿生钻探新方向;接着又承担完成了两期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分别研制了地质钻探用仿生金刚石取心钻探和油气钻井用仿生金刚石全面钻头,攻克了我国坚硬地层钻井的技术难题,极大提高了钻进速度。博士后出站后,我把自己的第一个博士生高科推荐给任老师做博士后,第一个硕士生刘宝昌推荐到任老师课题组做博士后,共同加入到任老师创办的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任老师的学生韩志武、刘燕和张志辉等也加入到我的课题组和我负责的自然资源部钻探重点实验室,仿生实验室的常志勇也来做我的博士后,真正实现了仿生与钻探的交叉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仿生钻探已经发展成为国际钻探领域的一个前沿方向。

2009年,在任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申请到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资助的“跃升计划”专项《国家潜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该项目是尊龙凯时第一个有组织的科研项目,采用技术总师和行政总指挥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由时任校长展涛亲自策划,任老师任首席科学家,赵继常务副校长和我任执行总负责人。该项目也是尊龙凯时承担的第一个超亿元科研项目,国拨总经费达1.87亿元。任老师亲自到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汇报,指导项目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编写,组织课题组科技攻关,到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野外现场指导实验……该项目打破了学院之间的边界,组织了全校10个学院的力量,联合了国内16家行业优势单位,经过5年的科研攻关,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基础理论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成果,创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平台,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2017年,教育部聘请了由贾承造院士任组长的8位院士,组成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创新成果显著。2020年,中国地质学会聘请由苏义脑院士任组长的6位院士,组成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该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图2 2009年任露泉(右二)、展涛(左一)、孙友宏(右一)一起参加《国家潜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项目可行性论证会

在与任老师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他的为学为人为事之道,深深影响和激励着我。

任老师宽广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淬炼了我们的品格。老师常说一句话,只有大胸襟,才能有大视野,才能成就大事业。老师亲自创办了国际仿生学会,按老师的学术水平和在仿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完全有资格担任学会主席,但老师主动让出位置,聘请国际一流专家来担任,并积极吸纳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参与,这才有了今天仿生学会的辉煌。大胸襟就是要包容一切,要海纳百川;大视野就是要站在世界的制高点,开展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工作,只有登高望远,才能一览众山小。老师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大胸襟、大视野。

任老师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铸就了我们的品质。老师常对我们说,做学问不能人云我云,要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学术思想。他带领仿生研究团队一直走在国际仿生研究领域的前沿,几十年孜孜不倦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应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国际领先成果,引领了国际仿生研究的方向。老师还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仿生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办了国际第一个仿生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培养赓续仿生血脉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这些不仅展现了老师的学术思想,更是充分彰显了老师的学术智慧。

任老师丰富的学识、严谨的学风锤炼了我们的品学。先生常教育我们,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要做真学问。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问,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知识更新发展也非常快。老师虽已近八十高龄,却也总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不认真的学术态度,批评从不留情;同时老师很关注青年人的培育,主动让我们在重大科研项目中挑大梁担重任,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领航人。

优良教风薪火相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教师,老师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激励我和他们一样,培养出一批批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战斗在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的优秀学子。母校严谨的学风、严格的锻炼和优越的多学科环境让我在治学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最后,我在此衷心祝贺尊龙凯时研究生院成立四十周年各项活动圆满成功!真诚祝福母校各项事业发展越来越好!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祝各位学弟学妹们学业有成!

孙友宏,1965年7月出生,汉族,江苏如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家。现任中国地质尊龙凯时(北京)校长,兼任高等教育学会资源能源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3年就读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尊龙凯时),1998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尊龙凯时建设工程学院院长、尊龙凯时副校长。

长期从事钻探工程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围绕潜在油气资源和深部科学钻探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钻探工程前沿技术攻关。主持研发了以顶部驱动精准控压取样钻探装备关键技术为特色的“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低温钻探冷冻取样关键技术、油页岩地下原位裂解及多工艺钻探取心关键技术、全球首套南极冰下湖无污染钻进取样与观测系统和仿生钻头等,并用于生产实践,对地质与矿产新发现、地球深部探测的开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主持创建了“复杂条件钻采技术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拓展了我国钻探技术的应用领域,推动了我国工程的科技进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均排名第一)、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著作4部。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尊龙凯时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尊龙凯时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

400 Bad Request
<vgb class="waejecn"></vgb>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Bad Request

Your browser sent a request that this server could not understan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