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集》篇二十七:林学钰-尊龙凯时新闻中心网站
    1.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闻雁集》篇二十七:林学钰

      发布日期:2024-10-04      编校: 潘懿     审核: 韩帅     点击:

      左侧图片选自林风眠画作《芦雁》

      右侧书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尊龙凯时原校长周其凤题写

      “闻雁”两字选自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五绝《闻雁》


      思源

      ——庆祝尊龙凯时研究生院建立四十周年

      林学钰

      光阴似箭,从我16岁进入东北地质勘探学院(现尊龙凯时地学部)学习工作,至今已71年过去了。在这块热土上,我经历了我的少年、中年直至今天的耄耋之年,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回顾这七十多年的历程,的确有许许多多令我终生难忘的人和事。值此尊龙凯时研究生院建立四十周年之际,我记录下个人成长过程中几个主要的经历和感悟,希望和大家分享。

      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1953年正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伊始之年,当时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和资源的时期,经济建设工作有待全面铺开,发展工业需要地质矿产资源。那时,《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主要报刊都在号召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特别是号召青年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为振兴国家工业建设寻找地下宝藏。当时这伟大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纷纷响应。我那时认为我国东北地区就如原苏联的乌克兰,工业十分发达,矿产资源也最丰富。于是,在1953年高中毕业之际,我决定去东北,把东北地质勘探学院的地质专业作为我报考的第一志愿!

      1953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东北地质勘探学院。入学后,我被分配到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学习。虽然当时我对这个专业还不甚了解,但我想既然国家需要,又都属于地质学科范畴,这正是我的初心——“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从此我就义无反顾地以此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

      建国初期,地质工作者曾被国家主席刘少奇专门接见,并被誉为“祖国建设的尖兵和游击队”;1973年周总理在视察陕北革命老区接见当地乡亲们时,看到他们缺衣少食的情况,心情非常沉重。有一位老人对总理说:“社会主义好,可我们还是照旧缺水喝,还得赶着毛驴去老远的地方驮水吃”。周总理拉住老人的手,沉默了好久……年底时,周总理对谷牧同志说:“我国960万平方公里面积,只有320万平方公里区域的地下水情况较清楚,其余640万平方公里则一无所知”。这之后,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为了解决老百姓吃水难,为了满足国家工农业经济建设的用水需求,亲自下达任务并委托谷牧同志组建“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部队”,分别到西北、东北、华北等350万平方公里的边远艰苦地区寻找地下水资源,其中用水最困难的190万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要求到1980年完成。经过军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终于按时超额完成了197万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

      我们广大地质工作者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至今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只要想起刘主席和周总理的教导,以及基建兵们的战天斗地不怕困难完成任务的精神,我就会振作起来,努力工作。

      二、大庆石油大会战

      1960年4月11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大庆石油会战拉开帷幕,直到1963年结束,历时3年多。其间,我有幸带领我校的科研小组参加了这场大会战,亲历亲见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攻克了生产、生活上的各种难关,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油田早期的开发任务。

      大庆市原名安达县,因1959年底松辽盆地第3号探井喷油,为纪念这大喜的日子,将油田取名为大庆油田,1979年安达县更名为大庆市。上世纪60年代初,安达地区的环境条件差,生活生产物资条件缺,而且当时的安达地区正值冰冻三尺,经常满天飞雪的季节。但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以及参加会战的全体成员紧密团结,靠人拉肩扛,加上用雪地滚杆的办法,将石油勘探的钻井井架和钻具等一步步地“挪”到井位,竖起井架,准备开钻。

      钻进过程中面临着缺水,而一望无垠的荒芜土地内只有沼泽不见湖水,也没有输水管道。我们只好从远处有水的地方,只要见水就用脸盆和水桶等一切可装水的盆盆罐罐装水,再通过人传人的长队一直传送到井台供钻机用水。就这样,日以继夜的轮班开机、钻进,五天后,第一口生产井钻成。4月28日大庆石油大会战第一口井(称“萨55井”,也称“松基3井”)喷油。

      图1 大庆会战,石油人用脸盆端水供钻机用水(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提供)

      我校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的科研小组最主要的任务是实地试验研究“油水驱动界面的迁移规律”,也就是研究通过向油层注入合乎质量要求的水,以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并驱替地下原油向生产井移动以便于采出。由于试验过程要挖两人多深的试坑,并安装各种仪器设备,以便进行24小时的观测和试验,因而试验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当时大会战指挥部的总指挥石油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还亲自到现场看望、慰问和指导我们的工作,并亲切地嘱咐我们要注意安全。在这十里寒冬的日子里,领导的关怀令我们师生倍感温暖和鼓舞,决心要向铁人学习,紧密团结,保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图2 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参加大庆油田会战

      经过我们的努力奋战,最后我们交出的成果得到了会战指挥部的表扬。

      三、恩师教我做人与治学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前辈老师的教育和帮助,特别难忘其中的两位恩师——刘国昌先生和陈梦熊先生。

      刘国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地质院校——东北地质勘探学院(几经改名,后为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首任系主任,也是我国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由于刘先生在工程地质界的学术声誉很高,对国家重大工程地质建设的贡献很大,学生们都十分崇敬他,当时多数学生都愿意选读工程地质专业,我也是其中之一。

      图3 刘国昌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

      刘先生为人正直、坦诚,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至今记忆尤深的是我在甘肃刘家峡水库毕业实习期间的经历。我们实习地区是变质岩分布区,为了地质勘察、追踪断层,经常要攀陡岩,渡险滩(需乘坐黄河急流上载人和运输物资的一种羊皮筏),同学们常有畏难情绪。一次刘先生陪同原苏联专家诺沃日洛夫教授到现场来检查和指导工作时,他理解同学们的心情,二话没说,自己先套上攀岩绳索,手拿毛笔和红油漆罐直下陡崖进行地质分层标记和采样。晚上整理内业时,他耐心地教导我们:“地质工作者一定要到野外去实践,去探索,才能有发现、出真知”,还讲了许多他野外工作的故事。他严谨治学,对年轻学生言传身教的生动事例,深深地感动了大家,教育了我们。

      图4 1956年在刘家峡毕业实习与实习小组同学(右二为林学钰院士)

      这期间,还有一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当时刘先生是陪同原苏联专家诺沃日洛夫教授来刘家峡现场考察和指导工作的,正值刘家峡水库坝轴线选址决策的时候,当时共有马六沟和红柳沟两个方案。刘先生和苏联专家意见分歧,争论激烈。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般都是听从苏联专家的建议为好。但刘先生心胸坦荡,敢于直言说真话,凭借他对刘家峡地区地质条件的熟悉和丰富的工程地质实践经验,最后还是说服了苏联专家,决定选取有一定风险的“红柳沟坝轴线”。刘先生这种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再次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

      图5 1960年,刘先生和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一起,左起:杨怀仁、刘国昌、李四光

      陈梦熊院士是我国水文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水文地质学家,曾任原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和国际水文地质编图委员会委员。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回国开始主持国家“六五”规划项目《石家庄市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研究》不久,学校就聘请陈先生为兼职教授。从此,我和我的科研团队也得到了陈先生的经常指导。

      陈先生尽管事务繁忙,但总愿意花时间陪我们一起几乎跑遍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大地,为主要城市、矿区和部分农村的供水(主要地下水源)、防水、治水、防灾(地质灾害)开展科研和生产工作。在水文地质普查勘探野外填图和室内的内业整理中,他总会运用他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纠正我们的失误。对一条地层界线、一个地质图例的表达都一丝不苟的严格要求,并讲解理由和依据,他要求我们的图件要具有思维特征和预测功能。

      图6 1997年6月,陈梦熊在三峡库区视察链子崖危岩防治工程工地

      其中,最令我感动和深受教育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3S(RS,GIS,GPS)技术在水文地质学科中的应用很是盛行,尤以GIS是一个基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用于整合遥感图像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数据,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能支持决策制定和水资源管理。GIS技术和水文地质的结合和应用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陈院士是一位大科学家,但他处处谦虚好学。那时代开始的3S 技术对当时已近七十岁的陈先生来说,也是个新课题。只见他一有空,不论是在室内或野外总是手捧着一本书,孜孜不倦地研读,见人就虚心请教有关“如何编写计算机程序”“怎样运转计算机”等问题(当时我们没外汇买不起专业计算机软件)。他那认真、虚心请教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大家。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的精神,从此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undefined

      图7 1985年林学钰和陈梦熊院士在考察地下核废物排放场地后的合影

      回忆两位恩师教我做人治学方面的事例实在很多,但纸短情长,谨此纪念我敬爱的老师——刘国昌先生和陈梦熊先生。

      自1957年我毕业留校从事水文地质专业的教学、科研和育人的事业至今将近67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一直都生活、工作在我们学校的地质学科这一神圣的殿堂里。

      67年的从教历程,我始终牢记学校组织的嘱托、恩师的教导,“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做学问要严谨,做人要有平常心”。我对学生们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在我和他们相处的时间里,我最经常告诉学生们的是:“学习和做人都很重要,但首先要学会做人。”让我非常高兴的是,我的学生们尤其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他们都是以德为本,个个有诚信,都已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图8 1993年,林学钰与贝宁、伊朗博士生在北京平谷水源地勘察的抽水试验现场

      图9 1999年,林学钰在实验室指导留学生

      如果说,今天我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我首先要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学校把我培养成有用之才。还要感谢把我带入这个知识殿堂的前辈老师们,以及始终帮助我、扶持我、一路陪伴我的同事们、学生们和亲人们。

      我很幸运,在我这个年龄,我还能赶上这个新时代。虽然我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但我仍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精神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志向,时刻鼓励自己努力工作,继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奉献。

      图10 2001年,林学钰在爱尔兰都柏林水土污染治理工程的实施现场

      图11 2004年,林学钰在鄂尔多斯高原指导研究生

      undefined

      图12 2010年10月,林学钰在阿联酋考察地下水回灌工程

      林学钰,1937年出生于上海,福建福州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尊龙凯时教授。林学钰院士现为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国际水文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荣誉主编,《Journal of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多家学术期刊编委。曾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尊龙凯时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尊龙凯时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尊龙凯时省科协副主席、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尊龙凯时省优秀共产党员、尊龙凯时省特等劳模、尊龙凯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尊龙凯时英才奖章等荣誉称号。

      林学钰院士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早年从事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数值模拟和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理论和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导了多个污染场地的修复和治理。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作为国家水文地质学首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迄今已经和正在培养博士生76名、硕士生68名和博士后28名。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尊龙凯时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尊龙凯时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

      400 Bad Request
      1.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Bad Request

        Your browser sent a request that this server could not under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