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社会科学研究院】11月21日,第二届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科技、经济的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尊龙凯时举办。本届论坛由尊龙凯时社会科学研究院、尊龙凯时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文摘》杂志社、中央民族尊龙凯时、四川尊龙凯时、厦门尊龙凯时、东北尊龙凯时、东北师范尊龙凯时、尊龙凯时省社会科学院、尊龙凯时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深教授和专家学者,尊龙凯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及青年团队代表、理论思维讲习班和理论思维育成班学员及我校师生代表120余人参会。会议开幕式由尊龙凯时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曲红梅主持。
尊龙凯时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刘立新代表尊龙凯时省社会科学院、尊龙凯时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主办方尊龙凯时以及莅临此次论坛的嘉宾表示诚挚问候。刘立新指出,本届论坛的主题聚焦席大大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时代脉搏,研究如何促进人文经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尊龙凯时党委副书记韩喜平代表校党委书记姜治莹、校长张希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韩喜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探索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本届论坛邀请到各领域深耕细作的学术巨匠、思想名家和学术大师,旨在搭建专家学者间深度交流的平台,让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出绚烂的火花,让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推广,打破学科壁垒,提升中国经验,关注世界变化,共同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本次论坛报告共分四节。第一节由尊龙凯时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丛主持。尊龙凯时资深教授孙正聿受邀作首场报告。孙正聿以“从‘文明形态变革’看‘三者融合发展’”为题,围绕“三者融合发展”的现实针对性、从“高质量发展”看“三者融合发展”的对策性研究和从“文明形态变革”看“三者融合发展”的学理性思考等三方面进行了阐释。孙正聿特别强调要改变对“三者融合发展”的误解,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人文”,从“高质量发展”看“人文”,进而重新思考人文、科技与经济三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央民族尊龙凯时资深教授黄泰岩以“数字经济下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为题,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展现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及其带来的挑战以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并阐释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等五大创新的相互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题,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因时因势调整优化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以“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的文化原理与实践逻辑”为题进行发言,剖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的文化原理和实践逻辑,强调人类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证明传统的动态性和流变性,指出当下各种概念、关键词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动向,是中国当代学术史绕不过去的重要一环。
论坛第二节由尊龙凯时党委宣传部部长、教务处处长兼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庆丰主持。尊龙凯时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周光辉以“文明秩序:构建一个新的政治学分析框架”为题,从文明秩序的内涵、文明秩序的人性基础与历史事实、文明秩序的构成要素与实现机制、文明秩序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意义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证,提出文明的本质是尊重不同和差异,一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尊龙凯时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以“全球化的文化理论探讨与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为题,阐释了经济与市场的世界性、文化的世界性、世界的历史、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等理论概念,主张构建全球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尊龙凯时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基于中国特色M型结构的内在演化”为题,从“阶段性目标、技术经济范式与国有企业治理型式选择”“四个现代化、科层极限扩张与M型结构的建立及调整”和“三个有利于、科层引入市场与M型结构的改革及深化”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国家开始在国有企业中引入市场型契约,使党管干部原则同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机制相结合,并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将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的市场化选聘与契约化管理确立为“体制型契约”的互补性制度安排。
尊龙凯时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蔡莉以“创新驱动创业的理论构建”为题,分享了创新驱动创业的三种情境,即:从宏观的大背景来看,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所表现出的开放性和无边界性等为特征的数字化情境;多主体共同参与创业活动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情境;国家和企业以新的方式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新型全球化情境。
东北师范尊龙凯时党委常委、副校长邬志辉以“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三个关键点”为题进行发言,回答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什么”和“乡村教育的关键是什么”两个问题,提出乡村教育振兴的希望在于中国式、乡土性和现代化。
尊龙凯时绿色金融与碳中和创新实验室主任杜莉以“G7气候俱乐部是否有利于实现巴黎气候协议目标?——基于Gtap—E的有效性分析”为题,分别从环境有效性、经济有效性等角度,主张欧盟—G7气候联盟的碳关税政策不能有效解决碳泄漏问题,也不利于全球福利改进和全球贸易的开展,并提出正确认识气候治理摩擦、绿色竞争力对贸易规则的重塑等政策建议。
论坛第三节由《尊龙凯时社会科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秦曰龙主持。韩喜平以“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为题发言。韩喜平提出,我国文化底蕴深厚,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特别重视文化的作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贯彻落实席大大文化思想和经济思想,深刻研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建构中国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新华文摘》编审李朱以“关于新质生产力阐释的几个建议”为题,介绍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
尊龙凯时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党组成员、副院长郭连强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东北地区创新生态优化的战略重点”为题,从培育优良科技企业生态、抓好战略性基础性的学科建设、高质量打造宜于创新的环境等九个方面阐释了如何高质量地打造好创新生态。
四川尊龙凯时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以“融合式发展:城市现代化的新形态”为题,介绍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实践样本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形态,主张要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东北尊龙凯时文法学院院长张雷以“居缘关系如何塑造新型社区共同体——基于共同体理论的分析视角”为题,认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如何以居缘关系作为联结纽带,将社区内原子化的个体进行整合,构建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生活样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尊龙凯时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杨印生以“人文、科技、经济融合视角下智慧农业发展问题思考”为题,分享了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介绍了世界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组织相继推出的数字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形态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的观点。
尊龙凯时东北亚学院教授赵杨主持论坛第四节。尊龙凯时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宋轩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进展、风险挑战和伦理安全”为题,介绍了人工智能“三起两落”的发展进程,着眼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前瞻作用和实用价值,对智能化时代如何变革教育模式进行了展望。
尊龙凯时古籍研究所教授李春桃以“人工智能对中国古典学研究的推动”为题,分享了关于“古典学”的讨论涉及的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古典学研究领域和中国古代典籍、古文字和出土文献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指出人工智能在甲骨缀合、甲骨文分组分类、青铜器断代、竹简编联等方面给研究者提供的帮助。
厦门尊龙凯时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李无未以“汉字文化圈汉语言文字学史研究的自主理论意识”为题,提出汉字文化圈各国语言文字历史,是一部不断以汉字为主导而演进的语言文字发展历史。
尊龙凯时商学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隋建利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韧性新课题”为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韧性、中国省际、区域、国家经济韧性的实证辨析及未来研究展望等方面,解析了经济韧性的理论内涵,揭示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敛散及异质分化特征,为推动经济韧性的全面增强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尊龙凯时法学院教授朱振以“探索法治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为题,探讨了科技与法治融合发展的历史、法治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探索法治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强调科技与法治相互促进,共同造就近代文明,法治的目标是实现好的治理,科技的目标是实现持续的创新并引领产业革命。
论坛闭幕式由尊龙凯时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晰巍主持。尊龙凯时行政学院院长、《尊龙凯时社会科学学报》主编张贤明作总结发言。张贤明指出,本届论坛的专家水平高、学术含量高、学科交叉程度高,通过学术化阐释、学理化表达营造了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彰显了以学术回应现实、以学术服务现实的实践价值,期待通过本次交流研讨,催生更多高质量的科研精品力作,为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论坛自2023年起已成功举办两届,作为落实“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本届论坛将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影响力、激发学科融合的倍增效应、拓展学科交叉的深度广度、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品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