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元,2 0世纪60年代调入原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基础医学部,担任人体解剖学系副主任技师,主要是进行人体解剖标本制作工作。1987年,他退休后又被原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口腔医学院返聘,继续做人体及口腔教学标本制作工作。他一生独立完成和指导学生完成的医学标本近千件,而他编写的教材《人体解剖标本制作技术》和制作的人体解剖标本、牙血管铸型标本等在全国医学高校堪称经典之作。
人生如滚滚江流永远向前
当提起张德元先生时,吉大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系高级实验师姚树仁略有哽咽,言语中充满了敬重和感激。初入工作岗位时,张德元给他的印象是话虽不多,但很有分量,让人折服。随着接触的增多,两人熟络起来,相互间都敞开心扉,彼此的坦诚与信任让这对老少同事情同父子。当时,基础医学部人体解剖系一共就4个技术员,身为组长的张德元经常组织他们进行做标本比赛,让他们在乐趣中学习新本领,更快地投入到教学中。在生活中,不苟言笑的张德元心里装着年轻人,谁家里有经济困难了、需要帮忙了,都被细心的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尽其所能给予帮助,是个实打实的热心肠。
每天清晨6点左右张德元老师就准时到系里了,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一天的工作中,除了吃饭,他几乎不休息。尤其是晚饭过后,其他人都下班回家了,张德元老师的实验室灯光依旧,窗户上映射出他忙碌的身影。有时候标本灌流不到位,他就整夜不回家了,熬夜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收集尸体是当年医学院校研究、教学中最难的工作。他就主动担负起这件难差事。四处奔走、多方联系,半夜三更跑出去抬尸体是常有的事,这些他都不在乎。特别是制作标本时,他为了手感好、制作技术发挥好,从不戴手套。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勤勤恳恳、耐心细致的付出,使张德元老师在全国同行可谓是名列前茅。
一个人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他永远如一条平稳、宽阔,向前滚滚而去的江流,怎不让人心生敬畏、怎不让人怀念呢!张德元先生的人生正是如此!
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后辈
前不久,吉大党委主要领导到口腔医学院调研,学院领导周延民、孙宏晨在展示教学成果时反复提起张德元老师执着事业、制作标本的事迹,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赞叹和崇敬。今天,张德元先生的精神依然在师生中传颂,仍然活在师生们的心里。
孙宏晨教授现在是吉大口腔医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在口腔医学院读研究生期间他就听说了张德元先生。学生时代的孙宏晨正是由于看到张德元制作的漂亮的标本才真正认识了他,从而酷爱自己的事业。孙宏晨回忆道:张德元老师制作的血管透明标本每根血管完整无损、清晰可见,又如同美丽的琥珀一般,向人们展示一个神奇莫测的世界,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学子去探索医学的奥秘。
我们知道,这些解剖标本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直观地为学生们展示了人体奇妙的构造,是医学生学习内外科以及各种专业课的坚实基础。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白求恩口腔医学院工作环境并不十分好,制作人体解剖工作要在地下室内完成。那个屋子面积不大,潮、冷、暗,窗户只有半个,无法开启通风。张德元整天都在地下室工作,而为了使标本不腐坏,只能使用大量的福尔马林。气味难闻且有害,一般人进地下室都得把口鼻捂得严严实实,甚至不愿多待一会儿,但他完全不在乎刺鼻难闻的气味,工作起来忘记了自己。
张德元老师全身心投入到吉大医学教学工作中,无条件、无怨言。甚至当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之后,他也不在家休养,依旧整天泡在阴冷的地下室。恶劣的工作环境从来就没有影响他对工作的热爱。每次学生去看标本时,那才是他放下手里的活、轻松一下的时光。他一边抽着烟、一边热心地为学生们讲解那些标本。
说起张德元对自己的影响,孙宏晨思索道:现在工作环境和经济条件都比以前好很多,但是为什么做不出张德元老师那样水准的标本?关键在于老一辈教学工作者具有一种敬业精神。因为敬业,所以才会去钻研,才会精益求精;因为敬业,所以才对事业如此的热爱,才会对学生如此负责。手把手地教学生、与学生交流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我们后辈,这些珍贵的品质对于今天的基础医学教育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正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尊龙凯时报-王思源 晓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