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辉,教授,博士生导师,尊龙凯时汽车学院名誉院长,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
9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郭孔辉老师的办公室时,他刚刚开完一个小会。已经79岁的他仍然趴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整理着下午需要用的材料,看起来精神抖擞。在近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这位汽车行业的著名专家有条不紊地向记者介绍了他对治学以及育人的看法。
做学问:要懂得质疑
年近八十,郭孔辉老师仍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工作着,探索着。当被问及做学术的经验时,郭孔辉老师低头思考了一会:“首先,要善以前人为师,要善于向前人学习,将前人的知识尽量学习下来,学会借鉴。研究基础要打好,避免对前人的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其次,要不为前人所限,也就是说要敢于超越,这种超越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要去变革、超越它。不要不信书也不要全信书,遇事尽量刨根问底,读书尽量求甚解。所以我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几个字‘善以前人为师,不为前人所限’。”
学生时代的郭孔辉老师曾经有一段很特别的经历:大三的他做过一个课程设计,题目是“汽车传动中应用自由离合器的设计”,当时他能看到的资料只有苏联楚达科夫院士著的“汽车设计”。但是经过他反复的验证与推导却发现这个公式似乎有点问题。“是不是公式错了?起初,我觉得院士导出的公式哪能轻易否定啊。但经过反复推导以后,我还是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他只好去找原来一起从清华转来的教力学的荆教授,没想到几天以后,荆教授对他说,“我从另一个方面推导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最后,设计指导老师也同意他按自己的公式做设计。
“所以啊,看书要认真看,认真学,将有问题的部分记录下来,有条件的情况下询问老师,没有条件就要自己推导,养成搞研究的习惯。要学会提问。”
做论文:要真正创新
发表过三百余篇论文,出版过多部著 作的郭教授对做论文也很有心得。“做论文要有自己的见解、观点、研究结果。没有见解研究结果的论文只是引用他人的东西,单纯引用没有太大意义,自己要有独到的见解。”
郭孔辉老师说:“我的论文有很大一部分是做悬架设计与轮胎建模的,国内做轮胎这方面的人其实不多,而轮胎领域理论要求也比较高,不是内行的话很难认识到轮胎对整个车子的重要性有多大。实际上,它和悬架的稳定性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我就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自己的研究。虽然很困难,但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创新。”停顿了一会,郭孔辉老师又补充道:“当然,创新的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基本素养,平时的学习水平、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会影响到你的创新。创新是需要站在一定的基础上才会有的。”
当谈到论文造假抄袭的情况时,郭教授摇了摇头说:“现在整个社会很浮躁,急于求成。很多人有走捷径的心态,不端的行为没有得到严肃的惩罚,他们尝到甜头就以为可以一直走下去。所以有一些人不愿意埋头苦干,搞真的学问,只是把表面做得好,并没有深入地探究一些问题。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自律吧,省的将来后悔。”
做研究:要有新希望
研究生阶段应该学会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基础知识学好,不能不愿意学基础,总想摘“最后一个桃子“。
“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处理问题的经验都是研究生必备的素质。素质好的学生要有找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要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跟思路。同时,新生还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郭教授解释道,“工科不像数学,单干不行,必须得依靠团队协作。要学会取长补短,在合作中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充满诱惑的当下,对于如何度过三年研究生生涯,郭孔辉老师也给出了他的建议:首先,要有目标。脚踏实地的做,尽量培养自己的兴趣,把兴趣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尽量不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把握好自己。当然,这也跟制定目标有关。科学基础上的目标要重点培养,得明白要做什么样的研究。同时还要明确如何对待人生和自己的目标。树立榜样是个很有效的办法,无论中外,许多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部分。他们的经历跟态度都有助于学习,也能帮助学生认清做怎样的人。”
(作者:文学院201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范梦婷、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