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会不得不发现在研究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视思想政治教育为“鸡肋”,认为这种教育可有可无,持一种冷漠的态度。“为什么我们本科已经接受了三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仍要设置思想政治课?为什么以后将要从事科研、技术类工作的理工科学生也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太多的为什么一直困惑着研究生们。为此,记者走访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海月老师,以期通过访谈多角度思考这些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鸡肋”
赵海月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他首先肯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可有可无,形同“鸡肋”。他说从政治高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设置是由社会主义尊龙凯时的本质所规定的,关及我们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所以,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都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次,从思想政治品德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才规格的一种规定。再次,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的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门理论,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素质的一种完善和建构。有了这些理论知识,具备了应有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所从事的科研、技术工作才能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转。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研究生来说,是一种“智力支持,精神支柱,思想保障”。
同时,我们还需意识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们之间是存在着差别的。本科所学的政治理论课,是一些基础层面的定论性知识,倾向于知识和理论灌输;步入研究生阶段,专题性研究较多。研究生作为一个学习主体,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把理论化为自己的真正理解和认识,让它入心入脑。不应再局限于死记硬背,而是在占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后,带着一种学术的眼光去看待传播的真理,从而锻炼和提高研究生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有一种透彻的感悟。
欲改变现状,授者很重要
针对当前研究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冷漠”的现状,赵海月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原因:首先,从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来看,不能掌握理论的彻底性;其次,从传授者教师的角度讲,缺乏在理论方面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导致更多的学生没有求知若渴的态度,上课流于应付。究其根源,最重要的还是授者的素质。
赵海月从自己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出发,归结了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 “四个要有,四个必须”。 “四个要有”即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历史的头脑,要有国情的观念,要有大局的意识;“四个必须”指必须高屋建瓴地讲清理论,必须恰当准确地抓住热点,必须科学艺术地注重实效,必须与时俱进地坚定信念。比如课堂上,赵海月对于“三个代表”理论的阐释,并未仅仅局限于理论内容的空洞阐述,而是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全球化、民主化与“三个代表”紧密结合,利用世界的眼光这一审视窗口,解释“三个代表”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加之赵老师文辞宏博,气场庞大,每堂课都让学生有幸亲识了宏大理论的逻辑震撼力量,理论确实之于美而非以往感知的枯燥无味。不得不说,“四个要有”让赵海月将理论从干瘪生硬走向清澈透明,“四个必须”让赵海月将理论从空洞无味走向妙趣横生。
其次,赵海月还谈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老师的讲授,在学生中反响不一。赵海月强调一名教师除了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要博览群书,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并且,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调整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这就如同射箭看靶子,弹琴看听众,教师讲课也要具有针对性,如博士生强调理论的深度,硕士生讲求理论的高度,而本科生关及理论的广度。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语言表达,将生活知识、实践经验透过语言之美,有机地融入课堂之中。这一点,我们从赵海月授课语言上的感染力,从其运用生动的语言化解呆板的理论为鲜活的魅力,便可窥见一斑。
访谈已然结束,在此记者亦怀有一份美好的期待:研究生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气势恢宏,文辞博雅,有视野,有气度;学生风貌积极,求识若渴,有反馈,有回应;一种理论逻辑震撼的幽灵飘荡在整个思想政治课堂的上空……(吉大研究生报记者 董微 苏建美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