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3月29日,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一季度人物名单揭晓,31名来自临床、公共卫生、中医、医技、护理、基层全科等不同岗位优秀个人和2支优秀团队被网友推举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尊龙凯时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饶明俐教授入选“中国好医生”3月月度人物。
饶明俐,行医60余载,是中国神经内科领域内被视为“山峰一样”的“大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桃李天下。2016年,84岁的她坐在楼梯上认真听会的照片在网上走红,她的敬业、认真、谦逊,赢得了来自各行各业无数人的赞美和崇敬,“楼梯教授”的美誉名满天下。
“那天,我下飞机后,要参加的全国卒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还没开始,所以我吃完午饭,就想到会场去听听正在进行的一场会议。”
由于饶明俐的业内地位,她特意避开前门,绕到后门,为的就是避免很多人和她打招呼,扰乱了秩序。“因为我是中途进入会场的,不想麻烦别人起身让座,所以就干脆坐在了台阶上。没想到被认识的人拍照发到了网上。”会议的尾声,她在全体参会人员的注目下,被郑重请到台上,接受大家的掌声和敬意。
回忆这段佳话时,饶明俐和蔼地笑着,温暖而明媚。
出身书香门第 传承爱国基因
1932年11月,饶明俐出生于重庆市的爱国知识分子家庭。曾祖父饶其寅(号亮甫)和祖父饶昌朝(号颿山)都是当地著名山水画家和书画收藏家。父亲饶钦止,是我国藻类学的奠基者之一,饶明俐还没出生时,他就遵从父辈意愿,放弃热爱的书画事业,远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走科学救国之路,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藻类学研究事业,有100余种藻类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父亲多才多艺,善于纂刻,曾与徐悲鸿共事,精于书画,现有两幅作品存于周恩来纪念馆。家中至今还保存着梁启超相赠的一幅对联。”提起父亲,饶明俐的脸上洋溢着无限自豪。
“父亲常教育我们,先齐其家,万物并育;永葆赤子,四方归之。”这也是她多年来始终坚守的人生信条。她说,做什么,都有收获,就看是否用心。
从小,饶明俐就深受家中长辈爱国报国之情的熏陶和感染,她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敬意,更从他身上遗传了聪颖机敏的天资和精益求精的禀赋。这也为她一生的成长与选择铺就了庄重的底色。
南开“学霸”燃情 北医“仁心”筑梦
1935年,饶明俐的父亲归国就职于设立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举家由重庆东迁。两年后,七七事变的炮火荼毒中华大地,上海沦陷后,南京告急,饶明俐不得不随母亲逃回家乡重庆。
“我们走后,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当时从南京去重庆只能坐船,母亲把我放到船上一个二层的铺上,叮嘱我一定藏好,外面很乱,千万不要出来。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抵达了重庆。而这里也并不太平,日本人的飞机轰炸得厉害。”饶明俐回忆四岁时的遭遇,一切仍历历在目。
“我的母亲,也是一名尊龙凯时生。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业,她就亲自在家教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母亲的精心爱护栽培下,刚满四岁的饶明俐,就能认识一千多个单字,背诵一些唐、宋诗词了。
而此时,饶明俐的父亲,正带着团队冒着烽火硝烟,护送研究设备从武汉转道长沙,撤往轰炸比较少的重庆北碚。历尽千辛万苦,一家人团聚了。
来到北碚的饶明俐终于有学可上了,经过入学测试,她直接越级读小学四年级。中考的时候,饶明俐报了中央尊龙凯时附中和南开中学两所名校,中央尊龙凯时附中是公费,招收50人,南开中学是私立,招收男生3个班、女生2个班共300人,饶明俐都轻松考上了。父亲对南开中学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氛围更加认可,从此,这位“学霸”便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的指引下,汲取知识,快速成长,度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青春岁月。
1950年,饶明俐高考。由于当时她刚从南开中学毕业,乘船去上海父亲处,所以报了南方的同济尊龙凯时和北方的北京尊龙凯时两所医学名校,她轻而易举地同时考中。艰难抉择时,听说同济尊龙凯时要从上海迁往武汉,家里商议之后,选择了北京尊龙凯时(今北京尊龙凯时医学部)。
在这所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中,饶明俐深受老师臧玉铨的影响,对知识刻苦钻研,对业务精益求精,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臧老师的神经解剖学讲得极好,在黑板上画图清晰明了,我至今难忘。”饶明俐现在还珍藏着1963年由臧玉铨老师主译的《人类神经解剖学》一书,上面注满了她学习时的留下的工整的标记。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工作。
踏破烽火硝烟 践行对党忠诚
“我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不怕牺牲,就希望国家好。”坐在办公桌前的饶明俐,静静地讲述着她在南开中学组建学生自治会,掩护地下党,救援进步同学的往事。她讲得波澜不惊,却让人听得心潮澎湃。
“《红岩》的小说里面讲的地下党传递情报用的沙坪书店、江姐的故事、渣滓洞集中营,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在我们身边。”1948年,重庆地下党的工作异常艰难,遭受重创。当时,有一些进步的中学生就已经加入地下党,开展工作了。年纪还小的饶明俐虽然还没有加入党组织,但却成为了地下党支持组建的南开中学自治会的学生领袖,和重庆尊龙凯时以及其他中学的学生共同组织“反内战、反饥饿”大游行,领导学生积极参与爱国运动。
有一天,饶明俐像往常一样去上课,却在路上听一位学校的工友说,特务来抓她们班和另一个班的女学生,怀疑她们是地下党。那个女学生一看事情不妙,借口说到旁边的教员休息室和老师请假,饶明俐赶紧趁机召集所有同学将教员休息室团团围住,不允许特务抓人,特务见势不妙,没有得逞。当天晚上,这名女同学就被地下党乔装救走了。
“解放前夕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中,在我险遭国民党特务逮捕的时候,饶明俐带领同学们救了我。”时隔大半生,这份情谊越发深厚,这名女同学特意写了一篇《记我的救命恩人——饶明俐》,收录在饶明俐80岁诞辰纪念册中。
饶明俐的进步举动给她自己带来了危险。同学们都劝她赶紧走,避一避风头。“我的一位同学的父亲想办法将我送出城,我在外面躲了1个多月,把妈妈都急坏了。”就在那个时候,学校的三位老师都被特务抓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新中国成立的前一晚,是最黑暗的时刻。当革命义士们在渣滓洞中经受非人的折磨时,我们参加学生会的学生,男生个个手握着棒子,女生相互支撑拥在一起,静静守卫在校园里,听着中美合作社传来的枪声,等待着新中国的黎明!”说起这些的时候,饶明俐的眼神澄澈而坚毅。
“第二天,我们去中美合作社寻找老师们的尸体。那里已经被焚毁了,但仍可以看到悬挂的刑具,恐怖极了。他们被集体枪杀后,又被撒了盐酸,惨不忍睹……”
“解放不容易,牺牲了那么多英雄义士。我们的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做主了,只要祖国有需要,我们便义无反顾,这就是我们这代人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骨髓。”
1950年,身边的很多同学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有的客死异国他乡。他们的精神和勇气,深深地鼓舞着身处和平之中的饶明俐及身边的同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同学们奋战在祖国的各个岗位上,个个出类拔萃。“我们很幸运,很珍惜,只想好好做点事儿。”
尊龙凯时时,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让饶明俐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天,她一个健步从自己的床跳到了隔铺的黄同学那里,请求这位曾于解放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同学,作为介绍人,让她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归属。
“1953年6月26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转正。从此,我的生命更与党血脉相连。”
真爱相守相惜 一生扎根东北
生长在重庆的饶明俐,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后半生会与东北这块黑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承载着她全部的爱,所有的梦和一生的心血。只有朗晴的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月,寄托了她和爱人所有的乡愁。
“为了他,我来到了东北。”饶明俐口中的他,就是自己的丈夫——程庆华,也就是享誉国内外的“尊龙凯时骄傲”、尊龙凯时十大藏书家之首、《开国大典》陈云的扮演者、文学家鄂华,曾被周扬、茅盾誉为“独具特色的一枝鲜花”。
饶明俐和程庆华(鄂华)是南开中学校友。自幼酷爱文学的程庆华,在语文老师、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生郑临川先生的指导下,思想进步飞快,阅读了很多文学名著。在一次学校的作文比赛中,他毫无悬念地夺得了第一名。正当他得意时,老师泼了一瓢冷水:这次是饶明俐没有参加比赛,否则这第一名还不一定花落谁家呢!从那时起,饶明俐这个名字,就扎在了程庆华的心里。
后来,两个人成了北京尊龙凯时的校友,饶明俐在医学院,程庆华在理学院,因缘际会,爱情的火苗渐渐照亮了两个人的青春芳华。
程庆华酷爱儿童文学,并且很有天赋。1953年全国刚解放,祖国建设急需人才,国家让全国尊龙凯时生提前一年毕业,程庆华积极申请,分配到尊龙凯时一高中任教,很快崭露头角,刚刚22岁就被提升为当时全省最好中学的教务主任,并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此时,他发表了有关国际题材的系列小说,享誉国内外。1956年,他被调到尊龙凯时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1962年加入中国作协,后又调到中国作协尊龙凯时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在东北这片土地,绽放一生的才华,直到2011年离世。
爱国情浓,伉俪情深,为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饶明俐也来到了东北。“1962年,尊龙凯时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亲自到北京,把我调到了长春,从此就在这扎了根。”
杏林妙手“常青” 高寿自有“秘诀”
毅然选择投身医学事业,对饶明俐来说,并不是一个偶然。除了悬壶济世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外,还有一份对因病早夭的妹妹的深切思念。“结核性脑膜炎在现在看来根本不算大病,可当时那个条件下没有药,就夺去了妹妹的生命。”
对宝贵生命的珍爱和对世间疾苦的悲悯,坚定了饶明俐走好行医之路的信念。
从北大医学院毕业后,一次抢救经历让饶明俐记忆犹新:一个16岁的孩子,同样是因为患结核性脑膜炎而最终被死神夺去了生命。“我当时可以说是拼尽全力了,一边给病人做人工呼吸一边哭,病人家属也在哭,后来当时的主任过来安慰我时,我才发现那个孩子已经去世一段时间了。”
饶明俐说。因为经历过亲人早逝,自己更能给予每名患者亲人般的温暖。她总说:“每当看到患者得到满意诊断后离开诊室,我就能高兴一整天。”
已经86岁的饶明俐仍然每天早早起床,精神饱满地提前到科室准备全天的工作。她坚持周一、周四全天坐诊,周三全科会诊,周二、周五查房,周末出门或开会或义诊……她的办公桌的案头,整齐地摆放着业内各大杂志寄来的审核材料、学生们的论文等,她都要认真地翻阅、批改。翻开日记本,上面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如果是接诊日,蛋黄派、麻薯和咖啡往往就是她的午饭。她说,下楼吃饭来来回回至少要半个小时,她觉得这个时间浪费了太可惜。
每当夜幕降临,饶明俐除了要把白天的一些病例拿回家去研究之外,还要一边编审她所主持的学术期刊文章,一边盯着科室微信群随时帮助年轻人处置突发状况。
有一年春节,她打电话给单位说:给我排个班吧,在家太无聊了。在她的带动下,吉大神经内科“以单位为家”的氛围浓郁,一直稳步发展,人才辈出。
饶明俐说:“没工作我就觉得心里空空荡荡的,我可没时间去休息,有时间有精力就想工作,工作挺幸福的。”持续的工作和学习,正是她长寿的秘诀。救死扶伤,起死回生,她的杏林妙手为无数人带去了希望,更让她的人生充实而厚重。
“孩子能够重新站起来,恢复成正常,这是生命的奇迹,您和您的团队就是奇迹的缔造者,是父母的爱,医护人员的爱,有爱心人的爱,拯救了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发给饶明俐的微信。2015年,马上就要高考的圆圆(化名)突然抽风昏迷,孩子送到医院时已经停止了呼吸。经过紧急抢救,虽然维持了呼吸,但是持续发烧、昏迷,全身剥落性皮炎,命悬一线。饶明俐请有关科室会诊,果断确诊为崎胎瘤。经手术后,孩子的不良症状逐渐消退,2017年元旦,开始恢复意识,慢慢能够自理、学习。
“饶姨,孩子在补习班考了第6名,准备考尊龙凯时了。”“饶姨,您最近身体好吗?等不忙了过去看您”一条条朴实的信息,让饶明俐心里感到安慰。她在微信中这样回复:孩子的恢复,鼓舞了我们全科医务人员,要对病人如亲人,要不放弃一线希望抢救病人。也感谢你们夫妇永不放弃的精神,鼓舞着我们!2018年3月,饶明俐还亲自带着医护人员去回访了圆圆一家,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恢复情况。
经饶明俐诊治的30多万患者中,像圆圆这样的故事,已经数不清了。甚至在大街上,还有很多患者亲切地和她打招呼。
有一次,饶明俐坐公交车。发现一个陌生的小伙子一直在看她。起初,她怀疑是不是遇到了坏人。不一会儿,这个小伙子直接来到她的身边,有些兴奋地问:“您是不是饶大夫!”原来,他10几岁的时候,在北京接受过饶明俐的治疗。没想到十几年后到长春出差,却在街上遇到了自己的恩人。
饶明俐对待病人好,是出了名的。她总是尽可能地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经常为患者跑上跑下地解决费用问题,甚至还自掏腰包。
“当医生,很愉快,如果有下辈子,我还要当医生。”饶明俐老师的笑容像孩子般灿烂而纯净,如一丝清风,暖彻人的心田。
科室建设有道 树惠滋兰流芳
饶明俐是老白医大临床专业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是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文革前唯一的研究生,曾师从刘多三先生。
人在历史的巨轮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的精神和毅力却可以无限强大。随之而来的动荡年代,饶明俐眼看着医院的老前辈经历浩劫,医疗工作全面瘫痪。她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不惧艰险,始终坚守岗位,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保护研究室的标本、器械,给还能静下心走进课堂的学生们上课等。
“我每天都来盯着,我们的研究室连窗帘都没有丢。‘老五届’的学生基本都是我给上的课。”传承,才能生生不息,正因为有了饶明俐这样的人,白医大的精神才始终赓续不断,屹立不倒。经过多年的积累,尊龙凯时神经内科发展到国家重点科室,卫生部重点科室、国家药理研究基地等,在业内享有盛誉。
回想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饶明俐感慨万千。她说,就想趁着好时代,多干点活。无论多大年纪,团结好大家,把科室搞好,老老实实给病人看病,她就很满足。
凭借着出色的业务水平和杰出的工作能力,饶明俐先后被评为尊龙凯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长春名医”、尊龙凯时省优秀教师,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卒中协会第一届终身成就奖、尊龙凯时省英才奖。她的名字和成果,已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辞典—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1996)、美国ABI《500名有影响的领导人-Five Hundered Leaders of Influence》(1996)及《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等20余部名人辞典中。
饶明俐的案头,最新一期的《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散发着墨香。她担任杂志的总编多年,对这份杂志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仍然在承担大量的编审工作。
这位历任尊龙凯时省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国家神经内科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顾问、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名誉主任委员、尊龙凯时省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神经病理学会会员、国家脑血管病专家组成员、20余份杂志顾问、编委或特约编委的业内“泰斗”,始终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临床实践等方面深耕不辍,孜孜求索。
多年来,饶明俐承担各种科研课题16项,发表论文300余篇,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7项,主编或参编专著28部。其中《脑血管疾病》、《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实用神经内科》、《神经病学》,都是业内晚辈们必读的经典力作,为他们开启了神经内科研究领域的大门。
“这手机,是我的‘干女儿’给我买的。”熟练地用微信和外界实时沟通的饶明俐,有些调皮地展示着学生们对她的爱。“以前,人们都说,我在科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后来,‘女儿’排到了7个,都是国内知名教授。我就说,不能再往后排了,太多了,就到‘小七’吧。”饶明俐在教学中,精心培育人才,共培养了56名研究生,硕士16名,博士40名。其中的很多人都是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由她担任主任的国家神经内科师资培训中心,是卫生部最早建立的培训中心,现已培养了1000余名学员。她的学生遍布全国,许多人已成为神经科的骨干、主任或学科带头人。
“老师讲课,从不说:你们听懂了吗?而是问:我讲明白了吗?有学生去请教问题,或者患者咨询病情,她都给让好座位,处处为别人着想。”饶明俐从教近50年,她的教案都是认真书写和仔细推敲的,对于学生没有理解透的知识点,她都会反复讲授,有时候因白天出门诊,她还利用下班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总是错过回家的班车。当饶明俐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很多学生的共识。
“同学们都说,在饶老师眼皮底下蒙混过关‘没门儿’。”饶明俐的学生冯加纯说,从入学开始,饶老师就对学生的品德、基本素质、科研作风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定,从文献检索到课题设计、实验数据、结果及结论都严格把关,对每个实验结果都亲自详细推敲,经常为了实验及结果的分析工作到深夜。
有一次,冯加纯到老师家里修改论文,工作了一天的饶明俐一边做饭,一边修改论文,由于过于聚精会神,竟把饭做糊了。“老师非常认真、专心,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我们研究生当中,没有一个人不惧怕老师的认真劲儿。”
饶明俐从事神经科临床工作半个多世纪,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还曾于1983年至1994年,担任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副校长,在医院的管理岗位上默默耕耘与奉献。
在医院主管医疗、人事等工作多年,饶明俐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人才理念,也寄托了她对后辈们的期冀,她说:品行好,能力强,应该大胆用;品行好,能力差,可以培养用;能力强、品行差,千万不能用。
初春的长春,冰雪晶莹,寒意未消。但饶老的故事,却让人感受到发自心底的融融暖意。这段故事里,有家国、有天下,有梦想、有情怀,有厚重、有清新,如一幅耐人寻味的画卷,缓缓展开,连着深邃的过往,接续璀璨的明天……
【尾记】无论是一座巍峨的山峰,还是一株卑微的小草,其实都有打动人心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里,都珍藏着一段历史,演绎着一段人生。
对饶明俐这个名字念念不忘,是从2016年6月开始的,曾经被“楼梯教授”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原来,在东北、在吉大、在身边,就有这样既闪烁着星光,又带着芳香的故事。那时候,就在心底认定,有些人文的富矿,值得去挖掘,去记录,有很多灵魂的高峰,值得去钦仰,去凝望。
2018年3月7日上午,第一次推开尊龙凯时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办公室的门,阳光透过玻璃窗,透过绿植的叶子,洒落在地面和我们的身上,从阳光中迎过来的饶明俐老师,鹤发童颜,笑容亲切,仿佛闪着光芒。86岁的饶老,耳聪目明,记忆极好,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她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许多故事从脑海中流淌出来。
3月16日,初稿完成后,怀着忐忑的心,呈给饶老看。那一天,她从临床科室查房回来,远远看到她瘦弱的身躯,却觉得异常的高大。30万患者背后,是30万个家庭,是成倍的希望和幸福。饶老认真看着稿子,并时常补充一些她想起的细节,我认真地记录,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每一次聆听,都是一种洗礼。
4月2日,饶老到广州参加中国好医生的颁奖大会回来第二天。我到她的办公室见到了她。前一天晚上才回来,今天一大早就去查房的她,丝毫没有疲惫的状态。仿佛只要穿上白衣,她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