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研究生】范建军:雪山有路我敢攀 地学无涯苦作舟-尊龙凯时新闻中心网站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人物   >   学子成长   >   正文

【十佳研究生】范建军:雪山有路我敢攀 地学无涯苦作舟

发布日期:2017-01-25     作者:程相宜      编辑:李苏迪     摄影: 本人提供      点击:

 范建军,尊龙凯时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2016届博士毕业生,2016年尊龙凯时十佳研究生,现已入选首批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于尊龙凯时从事全脱产博士后研究。

佳绩:与地学的不解之缘

初看范建军的简历,不禁为其内容而惊叹。范建军曾先后荣获2015年度全国第六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和尊龙凯时李四光地学奖学金,并连续两年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被评为尊龙凯时优秀研究生。在读博期间,他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2篇,其中第一作者国际SCI论文7篇,成绩斐然。然而面对赞赏,范建军只是淡淡地笑笑,严谨中带着平易近人的质朴。

谈起与地学的初遇,范建军说:“我高中时有些神经衰弱,所以想要选择一门有较多时间在户外、而不是长时间坐在室内的工作。我想多出去走走,多与大自然接触。”带着这样的想法,他考入了尊龙凯时地球科学学院,走进了地学的大门。本科阶段,在老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努力下,他逐渐体会到了地学独特的魅力,正如他所说:“入门之后,我对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选择了继续学习深造。”现在的范建军提起自己的专业,言语中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也是他多年来奋斗在同一领域里的原因。

实践:青藏高原上的苦与乐

李四光曾有一句名言:“地质科学的源泉在野外。这里,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产生真正的科学问题和科学理论!”实践在地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所有的研究都要以野外考察为基础。从本科阶段开始,范建军一直积极参与专业实习与野外考察。现在的他,由于参加定期野外考察,已经曾经有好几年没过上夏天,“短袖和短裤都不用准备了。”

范建军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区域地质研究,工作区几乎全部位于藏北羌塘的“无人区”及其边缘。他说:“地学的面比较广,要在一个地区有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和突破。”从长春坐飞机到拉萨,再坐三天的车到达考察基地,这段路,他已经不知道往返了多少次。工作区的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气压仅相当于内地的一半,在炎热的七八月份仍要穿着军大衣抵御大雪和冰雹。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原反应早已是地质工作者们的家常便饭。“我们几乎过着原始人的生活。”范建军这样说。通讯中断,生活物资需要从拉萨运输,方圆百公里内鲜有住户,更无医疗设备,普通的感冒对他们来说是危险的事情……如果说物质条件的恶劣尚且可以忍受,那么“与世隔绝”所带来的精神孤独则让人痛苦。但是大雪、缺氧、孤独,都阻挡不了范建军前行的脚步。

范建军和他的队友曾在海拔5700多米的山中迷路,天黑后才和接应的车取得联系。夜幕降临时,他们距驻地还有60多公里。无人区没有现成的路供他们走,在漆黑的夜晚中,他们只能凭着直觉和经验一步步摸索回基地的路。然而一路上并不顺利:有的车陷进了沼泽地中,有的车被山边的陡崖所阻碍。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原地休整,待天亮后再赶路。藏北的夜晚寒冷刺骨,这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一夜。第二天回到基地,队友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姜汤。高原、深山、寒夜、迷路——这仿似一场历险记,他却淡然地说:“幸好那次没有感冒,如果感冒了,可能会得肺水肿,那就麻烦了。这就是我们实际的工作,是常有的状况。”今年10月,由于时间紧迫,范建军没有在拉萨休整,直接便到了藏北高原开展工作,途中出现了心跳加速、失眠、头痛、发烧等严重的高原反应,并险些转化成更严重的感冒。但他依然坚持带病工作,“在野外必须及时把第一手资料取全,回到室内还要继续阅读相关资料。时间很宝贵,我必须坚持下来。”。直到工作结束,返回拉萨,他才睡上了一个好觉。他说:“我的导师李才教授说过,如果不热爱,这个地方就是人间炼狱。而对我来说,这里是地学知识最佳的应用场所,是科研考察的天堂。”范建军在他的“科研天堂”里收获了别样的欢乐。饭后难得的闲暇时光,他和队友蹲在地上捡石头、打耗子;考察过程中,他惊叹于地质现象的鬼斧神工,沉醉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从藏北的都古尔雪山,到纳木错等雪域圣湖,他带着地质人的热血,在雪域高原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收获了不可复制的经验与经历,也更加领悟了地质人艰苦朴素的精神。

品格:做学问 先做人

提起导师李才教授,范建军充满着感激与崇敬:“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导师。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是真正把我们当做自家孩子去对待的。过去我在野外实习时,怎么取样、怎么分辨岩石类型,怎么思考、怎么实践,都是导师手把手教出来的。”从一开始,李才教授就告诉学生“要坐得住冷板凳”,他有一句格言:多吃苦是福,多积累好建筑。这句话对范建军影响深刻,他说:“导师要求我们‘做学问,先做人’,他教会我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这让我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个朴素平和的心态,让我明白沉潜和积淀的重要性。”范建军曾在2015年第二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上作主题报告,谈起当时的感受,他只有两个字:紧张。“地学是一门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学科,有积淀,才更让人信服。比如我的导师,已经积累了四十多年。我的积累无法与前辈们相比,所以才会紧张。”言语中尽显质朴与谦逊。

范建军一年中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野外。生活条件艰苦、与外界隔绝、没有任何娱乐、团队独立生活——这看起来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但他并不这么觉得:“我们的心态都很平和,都保持着一种朴素的状态,也不觉得艰苦。没有都市的繁华,没有利益冲突、勾心斗角。我们回到基地,都是潜心研究,真正钻进去,才能有所收获。”与娱乐生活隔绝并未给他带来困扰,他的工作便是他最大的爱好。“我已经好几年没进过电影院了,如果去娱乐的话,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做不好了。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后,打一局游戏就是我最好的减压方式。”若不是真正的热爱,又怎能坐得住这多年的“冷板凳”。先做好人,再做好学问,“科研精英”这一称号,他当之无愧。

未来:带着动力与热爱前行

由于获得人社部和博管会共同设立的首届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现在的范建军全身心投入于博士后研究,每天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用他的话说,就是“干完活再下班,九点、十点都不一定。”已经成家并做了父亲的他坦言:“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是有的,主要看个人怎么调节。”令他庆幸的是,家人一直以来都给予他理解和支持,这也是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的重要原因。他说:“感谢他们为我创造一个温馨的家,让我带着疲惫回家时能够感到轻松和愉悦,然后充满电继续第二天的工作。我的家庭让我感到无比幸福,是我奋斗的动力。”

对于吉大,范建军毫不犹豫地说:“吉大就是我第二个家。”在他眼中,这里的老师、这里的团队、这里的环境,都是他安心进行科研的基础。“吉大的老师把我拉进地学的门,教会我做研究,教会我怎样做人。吉大为我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平台,没有吉大,就没有我今天的成果。”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结束后,如果有机会,他将继续留在吉大进行工作和科研,为他所热爱的事业倾注心血、奋斗不止。

“沿着人迹罕迹的边疆,无悔的挥舞着火红的青春,一次次作别家人的牵挂。”他是学术与科研的精英,是艰苦朴素精神的实践者,是千千万万地质人中的一员。他说:“母校为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让我在地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徜徉。”风帆扬起,一往无前。

(文/吉大新闻网记者团 程相宜 图/范建军本人提供 编辑 李苏迪)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尊龙凯时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尊龙凯时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

400 Bad Request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Bad Request

Your browser sent a request that this server could not understan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