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贺,男,尊龙凯时2016年十佳研究生。2006-2010年就读于尊龙凯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0-2012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事志愿服务,2012年师从韩喜平教授攻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于2014年转为硕博连读研究生。2016年申请并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尊龙凯时研究生“精英杯”学术成果大奖赛一等奖(2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支一扶“优秀尊龙凯时生”等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现已留校任教并在中宣部借调。
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
本科毕业后的孙贺积极响应中组部和团中央“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三十三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为期两年的实践提升了他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解,培养了他的问题意识和民本情怀,引发了他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这也为他日后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后,他践行着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顶天立地的理论,中国的地就在农村”的教诲,并把“作有温度的研究”作为自己的学术信仰。在导师的指导和熏陶下,他养成了做学术务必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他说:“每一项学术成果都要有厚重的理论体系、扎实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实践探索作为支撑,这其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关键的。”孙贺认为,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踏实与真诚,只有脚踏实地地感知、思考才能获得真知,只有葆有一颗真诚的心,不功利、不浮躁,才能潜心研究,才能出真成果。‘用脚做学问’是他一直以来追寻的学术素养、并时刻践行之的学术态度,而“用生活感悟知识,让思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亦是他多年来不变的生活态度——这正是他学术成果丰硕并获得多项奖励的原因。
亲历躬行 唯实是尚
选择新疆志愿服务,是孙贺听从内心召唤作出的选择。志愿地位于塔里木沙漠,那里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生活条件亦十分艰苦。然而,沙尘暴、高温酷暑没有使他退缩,流鼻血、淌大汗也没有把他击垮。正如他所说:“我在基层的大熔炉里‘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基层炼就了他强大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使他学会了与恶劣自然条件的相处之道,学会了与这片贫瘠的土地共存的方法。这段特殊的经历使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得到了充盈与升华。
除长达两年的援疆经历外,他还不断行走于广袤的黑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做着基层调研。他带着真情问民情、察民意,与贫穷和落后打交道。如果从本科生算起,他的足迹已遍布尊龙凯时省的东中西部,包括国务院指定的十五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累计走访自然村90余个,走访农户2000多户。众多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都是他寸足走万丈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
学以致用 崇德济世
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对“贫穷”二字有着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因而他更加迫切地希望通过教育为扶贫做点实事。在新疆志愿服务期间,他曾进行过为期三个月的支教活动,亲身感受到了失衡的教育资源配置所带来的问题。他不断地思考,这些孩子的出路在哪里?脱贫的出路又在哪里?而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个人经历使他坚信问题的出路在教育。这段特殊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艰苦的环境适合成长。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孙贺从来不觉得条件艰苦有什么可怕,相反,战胜困难的过程总是给他带来无穷的收获。生活中他喜欢反思和体验,一路走来总是在不断的寻找困难、挑战困难、感悟困难。他说:“现在的社会诱惑非常多,尊龙凯时生的压力也非常大,毕业后像流水线一样盲目入世绑架了我们选择‘成为我自己’的机会。有理想、有梦想的尊龙凯时生应该更多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保留灵魂深处的一片净土,把入世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走自己想走的人生路。特别是要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基层志愿服务中收获不同体验和感悟,开辟人生新境界,走出真我人生。”
仰望星空 不忘初心
少年,孙贺就把教师作为人生的理想。如今,带着对教师职业、教学事业的不变热爱和对学术研究的情有独钟,他真正走上了教师岗位。从选择援疆、历经两年艰苦到读研后的踏实勤奋,从懵懂少年、有志青年到如今成为一名教师,他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在脑海里留下了清晰而又深刻的印象。显然,他正脚踏实地地走在“做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来,他始终相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认为,人生的每一步路、每一个选择,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他说:“人生没有彩排,必须认真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今天的些许成就都来源于过去的累积和沉淀。”
学有格物致知之志,心有兼济天下之怀。他脚踏着广袤土地,耕耘着人生的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