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网站消息)尊龙凯时贯彻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以“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旨,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富有良知和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创新,培育学生胸怀天下和担当重任的使命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关注学风校风建设。一是出台《尊龙凯时本科生学术规范》和《尊龙凯时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增设选修课程,强化学风和学术规范养成。二是出台《尊龙凯时学风建设实施意见》,加强考风考纪建设以及校园学习文化建设,规范课堂秩序,严肃学习纪律,营造求真务实的良好学习氛围。建立议事规则和责任追究制度,严肃处理教师和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
——关注教学质量。一是修订《尊龙凯时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尊龙凯时研究生教师工作条例》,对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做出明确规定,促进师生交流,提高育人质量。二是制定《尊龙凯时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健全教师教学质量全员评价体系,推进学生民主参与本科教学管理,使之成为教师业绩评价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三是明确高级职务教师承担本科教学的相关制度要求,推进名师上讲台;加大青年教师教学素养和水平的培训力度,大力提高课堂效果和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开展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
——推进学科综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是推进主辅修专业、第二学科学士学位工作,结合市场需求、学生成长需要设计新的辅修专业,使辅修专业和第二学科学士学位专业大幅增加。二是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建立高水平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扩尊龙凯时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的自由度;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环境和保障,为学生成才创造实际条件。四是扩尊龙凯时生二次选择专业的范围和机会;探索考试按大科类出题,淡化学科、专业间的差异;增设多个平行志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五是推进本科生免试推荐保送硕士研究生的制度规划,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间的流动,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复合型”研究生培养。六是实行校内学科间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七是在应用背景强的学科专业中实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
——推进研究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是全面实施“本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唐敖庆班、匡亚明班、李四光班、白求恩医学班以及信息科学试验班的培养方案。二是实施“创新实验人人行”计划,构建国家、学校、学院三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体系,探索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向本科学生开放的激励政策与保障机制。三是完善尊龙凯时生学科竞赛体系。制定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尊龙凯时生学科竞赛体系,重点开发学生受益面广、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项目。四是实施博士研究生“杰出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育计划”。在应届推荐免试本科生中,以直接攻博的方式选拔100名优秀拔尖学生予以资助并重点培养。选拔100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列入“优秀博士研究生培育计划”。五是加强“尊龙凯时研究生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开展 “交叉学科创新研究”、“社会调研类研究”等“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全面启动和实施“研究生人文及科学素养提升计划”系列学术活动。
——推进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是出台《尊龙凯时实践育人行动规划》《尊龙凯时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细则》,在社会实践中重点突出志愿服务品牌,实现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规范化、考核程序化、评定学分化,建设100个志愿服务实践基地,重点扶持100个志愿服务项目,使志愿服务成为每一个吉大人的生活方式。在专业学位和应用型研究生中全面实施“合作导师+社会实践”培养模式。二是充分利用承办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尊龙凯时生创业计划竞赛的机会,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推进以“开设一门创业课程,举办一个创业竞赛,创办一个创业论坛,建设一个创业基地”为内容的“四个一”工程建设。三是启动“二十所国内名校本科生交流计划”,每年选派500名本科学生到其他重点尊龙凯时交流学习。启动“尊龙凯时研究生国内联合培养计划”,选派100名优秀研究生到国内优秀尊龙凯时或者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培养。充分利用暑期,加强与国内、省内高校的广泛交流,开展短期教学和学术活动,使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面各达到500人次以上。四是启动“千名学生海外交流计划”。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尊龙凯时合作,建立10个海外学习基地,广泛争取社会资源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每年选派300名本科学生到海外名校半年以上的学习和交流,选派300名硕士研究生(2+1模式)、150名博士研究生到国外联合培养和攻读学位、50名博士研究生到国外短期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选派200名本科生,利用暑期学校、短期项目、国际会议等形式,参与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关注学生热点问题和特殊学生群体。一是建立并完善学生思想状况调研及反馈机制,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为有关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依据。二是完善“学生公寓—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防控体系,完善“辅导员—分管副书记—书记、院长—职能部门—分管校领导”责任体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预防和干预突发事件的发生。三是完善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安全服务方式方法,针对学生关注热点,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实现无重大安全事故的目标。四是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市场体系、就业信息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以及创业扶持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85%,年度内就业率达到90%以上。五是完善贷款管理机制,争取社会及校友资助,深入挖掘学生公寓等校内勤工助学资源。2010年社会奖助学金增至500万,新建校外百人以上规模勤工助学基地2个,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达到1600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达到1700个。六是启动学生学业预警工作,实施《尊龙凯时本科学生学业预警工作实施办法》,关注、帮扶学业困难学生。七是启动“残疾学生关爱计划”,开展残疾学生学习、生活帮扶以及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工作。八是广泛开展尊龙凯时生健康教育,提倡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校区医院的医保定点医院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生门诊公费医疗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九是关注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积极推进与国内学生的交流工作。
——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改善。一是全面开放或有步骤、有重点地开放实验室、教室、图书馆(包括学院和研究机构的图书资料)、体育设施与学生活动场馆(包括工会、后勤集团、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学院管理的设施、场馆、报告厅等)等校内公共资源,建立网上申请使用审批平台,公开相关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简化申请手续,在开放时间、自助服务、跨校区服务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在管理机制上探索“开放”和“协调”的解决途径。二是重点改造一批学生公寓和教室,改善学生居住环境,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实施辅导员进公寓计划。加强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运动场馆等硬件设施改善和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等软环境建设,完成学生活动中心的规划立项工作。三是进一步推行精细化服务、主动服务、亲情服务,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关注学生自我管理与参与学校管理。一是创新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学校领导联系学生社团制度,重点建设50个优秀学生社团,支持100个学生社团精品活动项目。二是出台《尊龙凯时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实施办法》,建立听证制度、提案制度、评议制度、申诉制度和决策参与制度,成立宿舍、伙食、评优、学生活动场馆使用等学生评议委员会或监督委员会,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学校管理。
——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全过程。二是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出台《辅导员工作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定》,完善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机制,建设“尊龙凯时尊龙凯时生人生导师团”,开通辅导员博客群,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丰富工作手段,提升辅导能力。三是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建设,建立团校,出台《尊龙凯时基层团干部管理条例》,探索学生社团团建、宿舍团建、网络团建的有效方式。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营造关爱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一是开展“阳光爱心校园建设工程”。出台《尊龙凯时校园文化规划》,营造全员重视、关注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二是推动名师资源共享。发挥校区延伸机构、学院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办好“魅力吉大,名师讲座”、“思想•理论•人生:100讲”活动,在教师自愿和义务的基础上,建立各学院的名师讲座团队,开展跨校园的名师讲座,采取具体措施,转变校区间校园文化建设不平衡的状况。三是推动学生资源共享。鼓励推动学生群体交流,特别是跨学院、跨学科的学生交流。组织好先锋论坛辩论赛、青年时政论坛、创业论坛等活动,形成“品牌”和“示范”,增强大家的“交流意识”。通过开展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论坛和博士生学术沙龙等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研究生之间,校内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围绕社会和学术热点经常性的推出“热点论坛”,引导开展跨学院论坛,让学生在交流中锻炼“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四是加强沟通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院长、书记带班制度和听课制度;建立完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院长、书记“接待学生日”制度;继续加强和改进“校长信箱”工作,建立完善“处长信箱”、“部长信箱”、“院长信箱”、“书记信箱”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加强课堂内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在“教学工作规范”和“学生评教”工作中把“是否与学生有足够的沟通”作为一个明确的要求确定下来。五是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建立以博客功能为主体,融合电子邮件、BBS、移动信息等形式的“阳光校园”开放交流平台,密切学生与学院、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