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尊龙凯时报记者 晓蔚 图片来源:受访者】近日,围绕如何实现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水平整体提升,促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快速发展,记者采访了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胜今。
记者:王老师,您好!您受聘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多年以来,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东北亚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和荣誉,特别是《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几个战略》等著作和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请您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谈一下在振兴吉大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怎样发挥资深教授的引领作用?
王胜今: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作为学校人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更是期待。资深教授要率先垂范,做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具体而言,一是要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上发挥带头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是要在文科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带领团队承担重大项目,围绕主攻方向开展研究,努力产出原创性成果;三是要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要在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学术传承、价值塑造、倡导创新、奖掖后学等方面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近年来,学校开创了“理论思维讲习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以老带新、聚力培养中青年骨干力量的平台与方式。通过培养脚踏实地、潜心向学的中坚力量,营造风清气正的人才成长环境,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推动吉大人文社会科学的振兴。
记者:您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外交部重大委托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紧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亚和平发展”两大主题,您在国家级科研平台还将开展哪些相关研究?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王胜今:我本人和我的团队今后将坚持以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和世界格局重大调整的时代要求,以服务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和国家外交战略为主攻方向,继续深化相关研究。
近一段时期,我们聚焦东北亚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东北亚地区大国力量汇集,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的重要前沿地带。我们团队先后撰写一系列政策咨询报告,切实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当好参谋。此外,我们还持续开展对日本侵华时期遗留下来的日本侵华档案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以原始档案为依据,进一步揭露日本侵华行为,继续通过研究对接我国对日外交及外宣工作。
记者:王老师,1997年以来,作为博士生导师,您培养了百余名博士研究生,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在科研育人方面、做学生的“大先生”的经验和体会?
王胜今:作为研究生导师,同样要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一是要通过使命感、责任感的培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中国有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提到这句话,人们通常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而我们还应该看到这里蕴含的对教师责任与使命担当的要求。作为一名导师,首先要将学生领进门、领好门、领对门,言传身教地影响和带动学生,抓住各种机会培养与引领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高尚品格,真正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二是要通过团队合作与项目研究的“双驱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要强调“研究”二字,让学生参与到团队合作、科研项目等具体研究工作中,积累经验、打好基础的“本手”,逐渐提升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日后才能成为各自领域的“妙手”。
2021年,学校成立了东北亚学院,招收了第一届经济学(国别与区域)本科生,这实现了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所以我主动提出担任东北亚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帮助同学们明确学习目的和未来发展方向,要求同学们秉承和发扬“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精神,理解“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境界内涵,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记者:请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谈如何培养守正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家?
王胜今:第一,准确把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根本要求。科学理解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内涵与三者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家的培养一定要将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三项总体目标要求统一起来,协同推进。
第二,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立足大时代,致力于学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学术研究还要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是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理论问题,进行理论阐发,积极回应时代之问。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走自己的路,建构自己的理论。
第三,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通过提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强化科学方法论和现代研究方法的学习、制定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计划等加快各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的使用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鼓励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
第四,加快优化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和导向,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潜心研究、铸造精品力作。通过建立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等手段,激励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强自律,养成求真务实、严谨治学、勤于实践的优良学风。
记者:作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于发挥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牵引作用,您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王胜今:首先,对于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既要充分肯定又要保持追问。要充分肯定学校多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成绩的取得证明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好、学风好,有实力、有特色,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底气。同时,要认真细致地思考当前阻碍和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始终带着发展的意识、带着问题意识去思考、去行动。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要立足时代背景,抢抓新机遇。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好席大大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是要正视我们面临的新环境、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三是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基础与应用研究。四是要认真落实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文件精神,整合校内资源、深入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加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最后,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院建设要大胆探索,闯出一条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部门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学校决定将社会科学处改设为社会科学研究院,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和服务工作,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管理与服务新体制。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不断成熟的探索过程,希望社会科学研究院在优化管理、提升服务方面取得更多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