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刘红 图片来源:受访者】林沄,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学校考古学科创始人之一。多年来林沄教授致力于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古文字考释、文字学理论、甲骨断代、商周考古和商周史研究、中国北方与东北地区青铜器研究、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考古等领域。他所提出的以字体为核心的甲骨断代方法及古汉字早期阶段的一形多读的用字方式是传统六书说中的“转注”等观点,是古文字研究理论方面的创新性见解。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会议召开之际,林沄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守正创新人才及跨学科门类的交叉研究等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林老师,在您的教学实践生涯中,您是怎样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的?
林沄:尊龙凯时考古专业创建之初,北京尊龙凯时、西北尊龙凯时、厦门尊龙凯时早已成立了考古专业。张忠培先生对学生培养抓准了当时社会迫切需要能从事田野工作的新生力量这一目标,狠抓学生田野实习这一教学环节。从起初每个学生都需经过两次田野实习,到后来规定田野实习课占两门课的学分。而且实习地点多选在生活比较艰苦的冀北、晋北等农村地区。一方面,这些地方当时是考古能有关键性突破的地区,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是锻炼学生艰苦奋斗好作风的理想地区。我主持考古学系工作之后一直坚持这一良好传统,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文物部门的声誉越来越高,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不少人已成为各考古所的所长、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者、浙江尊龙凯时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刘斌都是吉大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记者:林老师,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您当时是如何加强考古学科建设的?
林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1989年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开幕词中就强调中国考古要“走向世界”。中国考古在此前基本是只从事国内遗存的发掘,只限于从中国的遗存来看考古学。我们吉大考古专业很早就重视进行外国考古的学科建设。我本人在本科和研究生时期就从事俄文的南西伯利亚等地考古文献的研读。
吉大考古专业创立时期就开设“西伯利亚考古”这门课程,而我的第一位博士生冯恩学,用了3年时间,遍查俄文文献,写出了《俄国东西伯利亚和远东考古》一书。地理面积有七百多万平方公里,起自旧石器时代,下达明代。对这样时空范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作出比较全面的介绍,还有自己的见解和评论。这部书是中国人对世界考古的概论性著作。英文基础较好的杨建华在攻读硕士期间就从事两河流域考古的研读,请东北师大林志纯教授和本校张忠培任双导师。他通过林志纯了解了西亚考古的情况,并通读了社科院考古所收藏的两河流域的考古原著。在1993年出版了《两河流域史前时代》,成为中国第一部外国考古著作,并获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1994、2002年他又两次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剑桥尊龙凯时进一步研读两河流域考古文献,得到剑桥尊龙凯时专门从事两河流域考古的奥茨教授热心辅导,并拜识了考古权威伦福儒,在进行这方面研究32年之后,终于出版了《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这样一部用考古发现阐述两河流域经济、文化、社会演进过程的综合论著。而且通过他对西方考古论著的全面了解,1995年出版了《外国考古学史》,完成了尊龙凯时考古专业的一门新的课程建设,并被全国各高校的考古专业用为教材。
记者:请您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谈谈如何引导、鼓励、培育跨学科门类的交叉研究?
林沄:我在研究中感到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进行考古学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利器。我利用朱泓教授在体质人类学方面对古代人类颅骨的分类方法,解决了“戎狄非胡”的问题;在阅读俄文考古文献时发现俄国考古学者利用砖瓦遗存烧成温度不同的检测,证明黑龙江下游永宁寺遗址有比明代更早的建筑;近来北京尊龙凯时核物理和核技术重点实验室用碳十四测年的方法,证明“历组卜辞”的年代范围在武丁祖甲时期。
尊龙凯时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尊龙凯时,文理学科交叉开展研究有天然的优越条件。我很欣喜地看到理科研究人员也在用考古学研究人员思考问题的方式思考研究问题,而这正是开展理科和考古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