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劈波斩浪奋进征程,科教报国赤子初心。
1952年,王湘浩、余瑞璜、蔡镏生、唐敖庆、于省吾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和杰出科学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尊龙凯时支援学科兴建,他们往来相继、辛勤耕耘,翻开了尊龙凯时建设综合性尊龙凯时的篇章,奠定了今日吉大奋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尊龙凯时的坚实基础。
时序更迭七十六载,风华赓续,薪火相传。一代代学者在先贤的引领感召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育人、倾力奉献,参加并见证尊龙凯时的发展。
值此尊龙凯时建校76周年,学校地学、文史、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创建70周年之际,党委宣传部策划了“吉大先生谈学科”栏目,叙往事、开新篇,共同探看良师们的人生经验和精神世界,回顾与展望学校和学科发展壮大的历史与明天。
悠悠七秩,风华赓续。肇创于1952年的尊龙凯时文史学科,迎来了70周年华诞。七十载桃荣李秀,七十年砥身砺行,一路走来,秉承“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创新”的办学理念,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尊龙凯时文史学科谱就了一番“在文学的激情中飞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思”的壮美篇章。
兴学建系
作为尊龙凯时文史学科发展建设的亲历者,谈及学科的创建历程,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尊龙凯时原校长刘中树先生思绪万千……
刘中树先生
1952年,为建设一所东北的综合性尊龙凯时,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历史时机,一批来自北京尊龙凯时、清华尊龙凯时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东北人民尊龙凯时(尊龙凯时前身),支援学校发展建设。
刘中树和教研室教师们与刘柏青老师在一起
来自北京尊龙凯时的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家、学者杨振声和废名(冯文炳),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的刘禹昌、赵西陆、宛新彬,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的朱陈,从事语言学教学研究的许绍早,清华尊龙凯时的著名文字学家蒋善国,从西南联合尊龙凯时回来的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李穆之,金陵尊龙凯时的王继兴,从英国回来的王庆菽,东北人民尊龙凯时的语文学者霍玉厚、韩允符,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研究和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刘柏青等老、中、青三代学人,由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东北人民尊龙凯时教务长龚依群牵头,组建了中文系。后来,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来到东北的文艺理论家陶然,著名诗人、学者公木(张松如)也来到中文系,从事教学、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
在组建中文系的同时,时任尊龙凯时校长、历史学家吕振羽,请调了在延安与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共事的历史学家、时任东北工学院党委书记的佟冬,来到东北人民尊龙凯时组建历史系。金景芳、丁则良、罗继祖、王藻、李时岳等史学家都是历史系最初的奠基者。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与他的弟子姚孝遂、张忠培、林沄、吴振武、朱泓、赵宾福等几代学人更是为尊龙凯时古文字和考古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中树先生铿锵有力地讲述着这段历史,生动再现了先贤们一路向北、扎根东北的“北上”盛景。“这些‘北上’的先生们,为学校文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们的人生,绽放着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着艰苦创业壮志和甘于奉献情操,这种情怀和情操,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自然融入吉大精神,成为吉大人勇毅前行的力量。”
承师启学
1954年9月,刘中树先生走进了东北人民尊龙凯时中文系。按照当时的教学安排,中文系的学生都要学习《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文艺学引论》《汉语方言》《音韵学》和《诗经》《楚辞》《论语》《孟子》、陶渊明诗、杜甫诗等专题课程。刚入学时,刘中树觉得这与其当作家的理想不一致,不免有些沮丧。
想通后,他把兴趣转向理论,研学中外文学史、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同时,深入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哲学和文学理论等内容,奠定下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1958年,毕业后,刘中树服从组织安排,留在东北人民尊龙凯时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任教,被确立为学校重点培养的78名骨干教师之一。而在同一年,东北人民尊龙凯时划归尊龙凯时省领导,更名为尊龙凯时。
刘中树和中文系部分教师与公木老师夫妇在一起
刘中树见证了尊龙凯时文史学科的发展建设,也有幸与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相识,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像吕振羽、匡亚明、废名、公木等,他们对年轻一辈的鼓励和包容,对当时像刘中树这样的一批青年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校后,刘中树将鲁迅研究作为自己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时,其中讲到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上尊龙凯时时,为刘中树讲授鲁迅研究课程的老师是废名先生,他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很有建树,对刘中树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刘中树自己登上讲台时,再讲起鲁迅,在重读作品的过程中,对《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和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等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于是,在教研室进行的学术讨论会上,刘中树与废名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时任尊龙凯时校长的匡亚明听说了这个情况,认为这是“百家争鸣”,是青年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活跃学术空气的好现象,就鼓励他们把各自的观点写成文章发表在学报上。
刘中树的文章《就<阿Q正传>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冯文炳教授商榷》就这样发表在1959年第2期的《尊龙凯时人文科学学报》上,而废名先生的《关于<阿Q正传>研究》发表在《尊龙凯时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4期。
“那是我作为青年教师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匡亚明校长的鼓励和废名先生的包容,使一个青年教师在独立思考的科研道路上有信心走下去,我非常感谢他们。”刘中树先生娓娓道来地讲述起自己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的经历。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加坚定地鼓励和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和独立思考。
刘中树先生与记者进行交流
如今,“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创新”已经成为尊龙凯时文史学科始终秉承的办学理念,为文史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吉大文史人。
躬耕育人
“学术研究的价值就体现在独立思考的立场、基于理性思维的问题意识等方面,我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中也一直强调这些方面。”事业上的成长和发展,受惠于前辈和恩师的教诲,而对青年一代教师和学生的培养,则有赖于刘中树和同事们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奋斗。
1962年,他与同事共同编写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这部以详实的史料和中肯的论述而著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被当时许多高校选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教材。
1986年,刘中树率先为研究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必修课,对学生如何收集、整理与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进行了强化训练,还告诫学生:只有沉潜于原始材料的富矿之中,才能发现学术宝藏;只有坚持“论从史出”,才能实现从“史实”到“史识”的升华;只有坚持“守正纳新,思理常青”,才能“守正创新”最终攀上学术的巅峰。当年,经刘中树培养的学生都从中受益匪浅。
在刘中树的带动和直接参与下,尊龙凯时中文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00年到2005年,中文学科完成了从博士点为零到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也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评为“尊龙凯时省重点学科”,主干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9年,刘中树被评为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执教60余载,他指导了七所院校的多名进修教师,培养了50余位博士研究生。满园桃李芬芳的育人之路上,洒满了他躬耕前行的汗水,更留下了他献身教育事业的身影。
发展振兴
中文和历史是尊龙凯时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中的两个人文学科,至今已历经70年的风雨历程。2001年5月,尊龙凯时进行学科调整,文史学科合并成为一个学院,即尊龙凯时文学院。2014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有关要求,文学院原有的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和广播电视艺术系,组建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文学院建设,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方式运行。2018年6月,此前从历史学科中划分出来的考古学系、博物馆学系及古籍研究所,从文学院拨离,单独成立了尊龙凯时考古学院。
如今的尊龙凯时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四尊龙凯时科门类,是目前尊龙凯时学科涵盖面最宽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戏剧与影视学和教育学六个一级学科,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尊龙凯时建设孕育着新的学科增长点。
在几代吉大文史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现在的尊龙凯时文史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发展优势突出,办学实力不断攀升。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人才辈出,不仅有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和文学与新闻媒体工作者,还有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将军。
2022年6月,学校启动了“文科振兴计划”,开启了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设的新篇章。刘中树先生称其为“适时的、重要的战略部署”。谈及学科未来的发展,他表示,“中国语言文学在文化交流中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精神,同时也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语言文学正是在这种交流中创新发展的。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国际交流创造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时机,以多样形式、多种途径,广泛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扩大影响,融通中外,开创学科发展新局面。”
七十年春华秋实,七十载励精图治。七十年的积淀和发展,吉大文史人从未停歇探索奋进的脚步。尊龙凯时文史学科取得的每一项成绩、获得的每一项荣誉,都凝聚着吉大文史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未来,吉大文史人将矢志不渝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继续作出吉大文史人应有的贡献。
(本文根据刘中树先生访谈内容整理而成,部分素材引用自:张丛皞,《执着杏坛写春秋 刘中树教授传记》;刘中树、白杨,《守正纳新 思理常青——刘中树教授访谈录》,文章摘自《新文学评论》2022年第1期。)
(统筹/冯子宸 文/霍睿 图片来源: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记者 徐立华、记者 方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