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典籍里的中国》有这样一组镜头:《永乐大典》“师”字册不慎被烧毁,都总裁陈济现场背诵,紧急补写:
一字师,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一世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百世师,万世师,以苦为师,道德为师,万物为师!
字字铿锵,句句震撼激昂。因为,字里行间迸发着最纯粹、最深沉、最持久的师者力量!
在吉大,也有一种力量,叫做青年。作为师者,他们,循循然善诱人,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后学,他们,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承前启后,引领未来;作为栋梁,他们,是一束光,是一粒种子,是责任与担当,是未来与希望。
时和年丰。9月24日,在一年中丰收的时节,尊龙凯时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让校园溢满青春气息。十届赛事,近20年时光,青年教师,从“讲台”到“擂台” 再到“平台”“舞台”,沉淀的是素养,历练的是品格,收获的是成长。
教育奠基伟大复兴!席大大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尊龙凯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委宣传部聚焦学校中心工作,以此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为契机、以青年骨干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组织培养相互交融为坐标、以20年吉大教育教学发展为主线,策划了“青年师说”系列访谈栏目。
青年兴,则吉大强;青年教师有力量,吉大未来方可望。乘二十大东风,谱新时代华章!
人物简介
尊龙凯时“唐敖庆学者”英才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专委会、教育专委会委员,尊龙凯时省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委会副主委。
主讲课程
《口腔修复学》
研究方向
牙牙合面组织缺损的系统修复重建
参赛感言
通过大赛互相交流和切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使我在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书育人感悟
教书育人不仅是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教授学生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担当、有作为、有情怀,成为一名有理想、有信念、有技术、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
尊龙凯时口腔医院副院长 刘志辉教授
“青教赛走过了近20年,它让一位又一位青年教师思想蝶变、由心热爱、带梦而行。很庆幸,我就是其中一位。”
10月11日下午,几日阴雨后,久违的阳光钻入深秋的枝头,在尊龙凯时口腔医院副院长刘志辉眼前,透射出记忆的光影。回首与尊龙凯时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一同走过的日子,他感恩于这个育人的平台,同时也细数着自己的成长。
从“经师”走向“人师”,从青年教师跻身特聘教授,从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成长为年轻教师的指导教师……刘志辉时刻不忘参赛时的细节与感悟,把先生教诲放心底,以谨严践使命。当然,他也在忘记自己的成就与荣誉,用教学科研作人梯,秉初心育人才。
师范
从教20年来,刘志辉身上,有很多闪耀的标签,但当被问到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身份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出“教师”二字。
“教师这一职业既是神圣的,又肩负着沉重的使命,那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责任。这是我的恩师、口腔病理学教育家欧阳喈教授用行动,传授给我的大智慧。”提到欧阳喈教授,刘志辉想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课堂讲授、倾囊以授的奉献精神。他认为,这些就是师者的初心。
刘志辉与师者初心的深度“邂逅”,是在读研阶段。那时,他在准备投递第一篇期刊文章,因此想向欧阳喈教授求教。“老师当时已经70岁高龄,并且平时非常忙,我在门口转了很长时间,不太好意思进去。”但在欧阳喈教授走出门的刹那,刘志辉的纠结消失不见,询问到访缘由后的欧阳喈教授非常高兴,并逐字逐句地修改他的文章。当时,刘志辉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他希望自己日后也能成为像欧阳喈教授一样的好老师。
师脉
有了目标,刘志辉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终于在2002年,他正式接过了先生们的接力棒。
“如何把课讲好?如何让学生听懂?如何让学生学有所用?”初登讲台的刘志辉心中有太多疑问。请教学院的资深老师、继续研读教学类书籍、通过交流真实了解学生心理……刘志辉多方面汲取养分,期待成长。
现在,经过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思考,刘志辉在教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也逐渐获得认可。在之后的教育教学中,他时刻不忘老师的教诲,这让他看见了来路,也有了方向——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这恰恰也是‘经师’与‘人师’的差距,更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传承的精髓。”从那之后,刘志辉更加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石作用,更加重视思政教育与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他循着老师们的足迹,把每一节带着师脉温度与情怀的课程带给学生。
师道
刘志辉与青教赛结缘,是在2003年。作为首届比赛的参赛选手,毫无前车之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准备过程中,刘志辉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有特色。
当时,PPT课件初受热捧,经过思考,刘志辉决定将自己的授课与课件深度融合。可就在比赛时,课件突然无法演示,台上的刘志辉慌了起来,他向评委申请先处理故障,评委却说,“没有了课件,老师就无法讲课吗?”简短的一句话,让刘志辉全身一震,“难道我真是没有课件就不会讲课了吗?”
于是,他回想起老师们授课的场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课件中准备的图片。
因为完全放弃课件,刘志辉全心投入课堂,手中虽无教案,但一字一句都在心中。他的优异表现,让他初次参赛便获得三等奖。两年后,他再次参赛,虽然依然有紧张感,但有了之前的经验,成绩也向前又进一步。这次进步,成为刘志辉继续前行的动力,他认为自己可以走得更远。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努力,2010年,刘志辉在第四届青教赛中获得一等奖。他坦言,这些经历是他从教生涯中的宝贵财富,也为他之后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师传
获奖是荣誉,也是新起点。刘志辉更加重视如何把比赛的经历,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提升。“青教赛只是短时间的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青年教师需要更多的交流。”
这份感悟,源自第四届青教赛之后的为期8天的学习交流行。刘志辉回忆,8天时间,一行人共同探讨教学感悟、科研方向,他们不仅提升了教学能力,更碰撞出了科研的火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如今,他与化学学院的郭玉鹏教授、宋志光教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沈亮教授,依然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形成了交叉学科团队,产出了可喜的科研成果,为他的科研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因为青教赛赛后的这些经历,才使当时的这批年轻教师在彼此交流中快速成长,逐渐成为各自领域的教学骨干,进而更深入地投入到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并为之后的每一届年轻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成长经验。在学校今年举办的第十届青教赛上,口腔医学院的教师齐慧川获得技能讲课比赛一等奖,刘志辉介绍,齐慧川就是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之一,她不仅获得了学校双语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前不久还摘得中华口腔医学会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一等奖的桂冠。“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师本人的努力,同时也得益于学院对青年教师的重视和培养。”
师路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两大使命。如何兼顾教学和科研,亦是刘志辉时常思考的问题。
在一次牙齿残根残冠修复的授课中,学生提出了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哪种粘合剂更有效的问题。刘志辉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科研课题,课后他与其他老师形成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结果总结出来,成功应用在临床,同时也反哺了教学。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过程。”刘志辉说,所谓“以教带研”,就是要善于在临床及教学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答问题;所谓“以研促教”,就是要善于把科研成果科学地融入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科研训练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如今,通过课堂教学和院内研究小组会议,刘志辉正在主持和推动的教研融合案例在口腔医学院随处可见:
——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新版培养本科生方案中,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占比33%,目前口腔专业课程已建或在建线上课程达到全覆盖;
——以“器官”为系统,以“疾病”为导向,通过整合、融合,实质性推动口腔临床课程与口腔基础课程、基础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的深度融合,病理-解剖-微生物-临床-预防纵向整合;
——构建“口腔医学+”新医科课程。学院依托综合尊龙凯时优势,秉承医-理、医-工、医-文相结合的“新医科”建设理念,构建“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打造口腔医学教育的吉大新模式……
刘志辉认为,这些成果的出现,得益于吉大一代又一代教育家探索而来的教研融合之路,得益于吉大以赛促学的教师培养之路,更得益于吉大教师正在躬身笃行的创新发展之路。“我是一个受益者,更要做个传播者!”刘志辉如今正在做的,是支持、鼓励、帮助更多年轻教师,循着先生们走过的路,走上更加广阔的新路。
(统筹/刘飒 文/饶明月 视频采访记者/饶明月 视频拍摄/周骁勇 冯世博 方卫东 范思娣 庞岩 王元辰 视频编辑/曲家伟 徐嘉慧 杨吉昕 图片来源/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