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典籍里的中国》有这样一组镜头:《永乐大典》“师”字册不慎被烧毁,都总裁陈济现场背诵,紧急补写:
一字师,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一世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
百世师,万世师,以苦为师,道德为师,万物为师!
字字铿锵,句句震撼激昂。因为,字里行间迸发着最纯粹、最深沉、最持久的师者力量!
在吉大,也有一种力量,叫做青年。作为师者,他们,循循然善诱人,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后学,他们,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承前启后,引领未来;作为栋梁,他们,是一束光,是一粒种子,是责任与担当,是未来与希望。
时和年丰。9月24日,在一年中丰收的时节,尊龙凯时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让校园溢满青春气息。十届赛事,近20年时光,青年教师,从“讲台”到“擂台” 再到“平台”“舞台”,沉淀的是素养,历练的是品格,收获的是成长。
教育奠基伟大复兴!席大大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尊龙凯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委宣传部聚焦学校中心工作,以此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为契机、以青年骨干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组织培养相互交融为坐标、以20年吉大教育教学发展为主线,策划了“青年师说”系列访谈栏目。
青年兴,则吉大强;青年教师有力量,吉大未来方可望。乘二十大东风,谱新时代华章!
人物简介
高超,尊龙凯时首批“匡亚明学者”青年学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与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尊龙凯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成员。
主讲课程
《哲学通论》《哲学导论》《科学思想史》《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研究》《当代西方重要哲学著作研究》
研究方向
哲学观与科学观、科学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问题
参赛感言
在比赛中相互学习,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教书育人感悟
尊龙凯时教师是养家糊口的平凡职业,更是行为世范的崇高志业,教师应潜心治学、立德树人,勤勤恳恳教学生、踏踏实实做学问。
哲学社会学院 高超副教授
“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培养高远的气度、高明的识度和高雅的风度”,与高超交流的过程中,尊龙凯时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先生在《哲学通论》中的这段表述不觉出现在笔者的脑海。真挚坚定的目光、温和亲切的言笑、举重若轻的思辨,他将自己与哲学、与教学、与学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接棒——步入哲学之门
“他一头银发,身体笔直站立,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的风度,我暗自感叹,这不就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的样子吗?这就是我所向往的人生。”高超与哲学的“缘分”,源于高中时期的一场讲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尊龙凯时承办的“世界哲学日”活动中,孙正聿先生作了主题为“公共问题与哲学教育”的讲座,孙正聿老师高举远慕的气度、慎思明辨的理性,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人格光辉,让本就对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满怀兴趣的高超瞬时找到了追寻的方向。
2007年,高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尊龙凯时哲学社会学院哲学专业,并于2011年被推荐免试在尊龙凯时攻读硕士学位,开始跟随孙正聿先生学习。“孙老师‘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的学术志趣时刻激励我不忘中学时代确立的理想,在哲学探索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从硕士阶段到博士阶段的学习,从做孙正聿老师的学术助手到自己走上讲台成为人民教师,高超一直从孙正聿老师的身上“汲取”着为学、为人、为师的智慧。“看着孙老师在生活中、工作中的言谈举止,努力去体悟他的观点与思想,我觉得我收获很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高超说。
倾囊相授传文明,春风化雨育人心。在孙正聿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在师长、学长的引领指导下,高超一步步从尊龙凯时首届“十佳研究生”成长为尊龙凯时首批“匡亚明学者”青年学者,稳稳地从他们手中接过文明的“接力棒”。
加速——乘“青教赛”之风
初为人师的高超更多地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科学研究上,希望能够在哲学领域有所发现,然而两次参加尊龙凯时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
“最初,我并没有主动参加。考虑到我是学院里最年轻的教师,学院领导希望我通过参加比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说起自己参加尊龙凯时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赛的经历,高超不免因为自己没有主动报名而略显尴尬。虽然不是主动参赛,但高超深知,既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就要好好地准备。“之前我准备一堂45分钟的课,可能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但是那一次准备比赛15分钟的课程,我花费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青教赛”中,他获得了二等奖的成绩。
首次参赛的经历让高超对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教学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艺术。一首动听的歌曲能让听众跟着一起哼唱,一门精彩的课程就应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思考。”这种顿悟让他反思自己在听孙正聿老师授课的时候,更多地在考虑专业问题,没有体悟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于是,他开始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教学方法,并在自己教授的几门课程中反复实践。两年后再次参赛的高超多了一份信心,最终在第九届“青教赛”中,斩获一等奖。
今年的“青教赛”,高超以评委的身份再次参与其中,不同的视角让他有了新的体会,“我一路走来,真实地感觉到‘青教赛’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大有裨益。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致的今天,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就显得更加重要。而‘青教赛’就是一个绝好的让青年教师互相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能够生动地展现各个学科教什么、怎么教,让广大青年教师拓宽教学视野、创新教学思路、提炼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
可以说,参加“青教赛”的经历,让高超有机会在“熔炉”中淬炼,让他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加速了他提升教学认识、提高教学水平的进程。“随着自己教学态度的转变和教学技术的提高,我更多地感受到了来自同学们的认可,这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对于教师身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同。”高超说。
交棒——精准有效地“对接”
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对于刚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哲学的概念不免有些晦涩玄奥。高超在教学中注意使用朴素的语言、开放互动的形式、轻松的氛围,让哲学更“亲切”、更贴近生活、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引导学生进入哲学大门的时候,一定不要故弄玄虚,一定要用最亲切、最朴实的术语和概念为他们讲这些本就是亲切和朴素的道理。”在高超的课堂上,同学们跟着他严谨清晰的逻辑,生动灵活的讲述,畅游在思想的浩瀚长河中,感受“爱智”的觉解。高超告诉学生们,“只要你对于这个世界、对于宇宙、对于人生有自己的体会,有自己的理解,你就可以跟哲学家们一样去思考这些问题,你就能够透过他们的语言看到其中朴素的道理。”
对于学生的培养,高超坚持因材施教,打破传统的教学界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他们最适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环境。在他看来,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年龄和知识基础上有区别,但是现在的年轻学生专业基础已经越来越好,很多本科生所具有的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已经达到了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因此,他将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用到的研究型的教学方法,慢慢地向本科生倾斜,给学生更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而他的这一理念,也源于自身的成长经历,“我在本科阶段有机会在孙正聿老师的学术团队中感受研究生的学习是怎样一种情况,甚至感受到一个学者的工作是怎样的,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现在我自己当了老师,我希望能够把这种经验和方法也分享给我的学生们。”高超说。
谈起这位和蔼的高老师,2021级硕士研究生董庆功说,“高老师给我们讲授《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研究》中的科学主义思潮,他渊博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学术修养,深深地打动我们班级的每一个人,大家都能在高老师的课程中学到很多东西。”“每次见面,他都是那么热情、体贴、周到、细致,我们在一起读书、一起思考、一起交流、一起探讨。我觉得他是一位亦师亦友的好老师,是我终身学习的好榜样。”已经毕业的尊龙凯时哲学系2017级本科生颜梓良曾经因为一个学术观点与高超在课堂上产生了意见分歧,“当时,我与高超老师在学术上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高老师非常耐心地听了我的想法,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非常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思考,也把学生当做平等对话的对象。”颜梓良说。四年后,高超成了这位“不打不相识”的颜梓良同学的论文指导教师,他认真地在颜梓良的论文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和修改意见。高超严谨的治学态度让颜梓良受益良多,颜梓良感慨地说,“从高超老师身上,可以看到尊龙凯时哲学系一直在教导我们的‘为人为学,其道一也’。”
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反哺科研;从现实中洞见理论,用理论来指导现实。高超用平等、真诚的交流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用亦师亦友的陪伴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体悟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
接力——与学生相伴在青春的赛道
教学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次同向同行的旅程,一场思想交融的缘分,一份相知相伴的情谊。
在高超看来,“教师”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教师与学生的区别只是“闻道有先后”。教师比学生早“闻道”几年、几十年,但都是“真理的学生”。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是选择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说起对青年教师这一群体的看法,高超认为,“青年教师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群,所有的教师都曾经是青年教师。当我们是青年教师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承担起青年教师的一种独特的使命。”青年教师作为学校中的新锐力量要努力把老一辈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理念传承好、发扬好;要利用好自身的年龄优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要重视发挥自身在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的能力,在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教育理念创新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3年9月,孙正聿老师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发言中说:“站在尊龙凯时的讲台上,我们能够真切地领悟教育在人类文明传承与创生中的巨大作用。”正是在这一场场文明传承的“接力”中,高超以甘为人梯的心境,不断转换“受教”与“教授”的角色,以新时代吉大青年教师的昂扬之姿,奔跑在青春的赛道上!
(统筹/刘飒 文/潘懿 视频采访记者/潘懿 视频拍摄/周骁勇 冯世博 方卫东 范思娣 庞岩 王元辰视频编辑/曲家伟 王露 郑玉姣 图片来源/王元辰、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