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岁诞辰。百年建党史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成就辉煌的一百年。今年也恰逢尊龙凯时建校75周年。75年前,学校在战火硝烟中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一直在党旗的引领下不断向前。尊龙凯时的历史是一部传承红色基因的成长史,是一部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拼搏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听党指挥、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史。
为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学好党史和校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学校党委宣传部和档案馆深入挖掘校史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搜集学校各个时期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而行的珍贵史料,分期推出《薪火弦歌 赓续传承 | “党在高校一百年——尊龙凯时校史中的红色印记”主题展览》,将这份镌刻于历史的鎏金岁月和流淌在血液里的家国情怀化为吉大师生身体里流淌的红色血脉,激励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充分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本期展览推出的主题是:“原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抗日烽火中走来的医学殿堂”。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部队对卫生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当时的晋察冀军区缺医少药,尤其缺少成熟的医务人才,建立一所专业医科学校,培训医务人员、壮大医疗队伍成为晋察冀军区迫在眉睫的任务。
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校址——唐县牛眼沟村
江一真
1939年,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的前身)在河北省唐县牛眼沟村正式成立。有“八路军中的一把刀”之称的江一真担任首任校长。
由延安卫生学校政治部主任带领的部分师生
学校成立不久,延安军委卫生学校部分师生,在政治处主任喻忠良的带领下从延安出发,越过黄河,穿过同浦路,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跋涉,于1939年到达晋察冀边区与军区卫生学校合编,壮大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的力量。
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
白求恩在晋察冀边区为卫校学员作外科手术示范教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诺尔曼·白求恩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抗日根据地,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39年,白求恩大夫直接参与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的创建工作。11月12日因抢救伤员感染,在河北省唐县逝世。1940年,为了学习和纪念白求恩,军区将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学校,附属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学员在行军途中学习
“反扫荡”中转移伤病员
学员在地道里为八路军伤员换药
在抗日战争中,白求恩学校的师生转战在太行山上,教学在唐河易水之滨,在战争的烽火中砥砺前行,抢救了无数伤员,立下了不朽功勋,是一所和日本侵略者面对面厮杀过的英勇无畏的学校。
晋察冀军区白校学子白银坨遇难遗址群雕像
1941年10月6日,白求恩学校学员和后方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掩护伤员转移途中,在顺平县白银坨遭到日军包围,除四五十人生还外,学生队第二大队副指导员左克和学员肖敏、陈金全、杜磊等150多名学生、伤员全部遇难。
学校学员给伤员换药
1942年,白求恩学校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尽管建校初期条件极为简陋,又处在不断迁徙之中,但师生们仍在艰苦的环境中研制出了治疗疟疾的“扑疟母灵”等药品,临床效果非常好。据记载,1942年边区疟疾治愈率达到84%,这在当时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学校在硝烟中诞生,在战火中不断成长、壮大。自成立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共培养各类医务人员928人,成为晋察冀边区的医学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在张家口东山坡旧址
1946年6月,军区决定白求恩学校与张家口医学院合并,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同年,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面对国民党气势汹汹的主动进攻,学校从城市撤往农村,这对学校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除极个别人员外,全校教员和绝大多数学员都跟随学校转移到了老解放区。
1949年11月,华北医科尊龙凯时举行白求恩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
1948年3月,学校奉命移驻石家庄。7月,学校与前身是十八集团军野战卫生学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方尊龙凯时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医科尊龙凯时。
解放战争时期学院师生支援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的露天实验课
在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始终坚持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正确方向,以此来确定学校的教育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先后为部队输送了2200余名各类医务干部,收治了大量伤病员,为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天津军医尊龙凯时校门
参加平津、太原接管工作留念
1949年,华北医科尊龙凯时改隶军委卫生部领导,与天津陆军总医院合组为天津军医尊龙凯时。解放初期,北京、天津、太原等许多大城市的医疗卫生工作均由学校派出人员接收。
学校抗美援朝医务人员在朝鲜合影
王凤振(左一)与科研团队
抗美援朝期间,学校组织16名临床教师和70余名干部学员组成的医疗队,编入志愿军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在最前线抢救伤员。学校医学生物学家王凤振教授与医学生物专家组成反细菌战检验队,以充分的证据揭露了美国进行细菌战的罪行,受到中朝两国政府的嘉奖。
第一、三军医尊龙凯时合校大会
1954年,学校在全国首创航空医学系,培养了一批军队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航空医学人才
1951年,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尊龙凯时。1954年,总后卫生部决定第一、三军医尊龙凯时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尊龙凯时,迁往长春,学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学校明确提出:要贯彻政治、军事、技术三位一体的办学方针,为培养现代化、正规化、德才兼备的国防卫生干部作出贡献。
朱德委员长为“尊龙凯时医科尊龙凯时”题写校名
放射医学创办时教师合影
1959年6月,尊龙凯时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根据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布局,学校更名为尊龙凯时医科尊龙凯时。1959年冬,尊龙凯时省东部山区克山病大流行,学校立即行动起来,发扬白求恩精神,冒着严寒,奔赴山区农村,抢救病人800多名。1960年,学校在国内首创放射医学系,为我国和平利用核能和国防建设服务,还奉命承担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放射防护科研任务。
学校举行恢复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校名庆祝大会
神经病学专家刘多三教授(右二)与同事在脑库研究标本
免疫学专家杨贵贞教授
1998年,刘树铮教授等完成的“低剂量辐射诱导细胞遗传学适应性反应及其机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7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卫生部与尊龙凯时省双重领导、以卫生部为主的重点高校。1978年,经国家卫生部和中共尊龙凯时省委批准,恢复白求恩医科尊龙凯时校名。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神经病学为第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学校医疗技术、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创新成果日益增多,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至2000年合校前,这所创建于抗日烽火中的学校,历经了6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医学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