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法宝。席大大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的文化密码,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内核,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文化方向,为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资源和精神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这是我们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优势。
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确保了中华文明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成为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中华文明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马克思、恩格斯曾热情洋溢地评价了具有伟大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华文明。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在封建制度的历史惯性下缓慢发展,拉开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差距。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无数受中华文化滋养的仁人志士奋起抗争,挽救民族于危难,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行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从此,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的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但又不可逆转地走向复兴。事实充分说明,中华文明具有旺盛而又强大的生命力,几遭侵略都不能被分裂和消亡,即使处于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靠的就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文化特质。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传入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俄国首先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但在经过74年艰难而又曲折的发展后,苏联这座社会主义大厦最终还是轰然倒塌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所接受后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中国人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改变中国的同时,中国也深刻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蓬勃生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苏历经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可解释的因素有很多,但文化或文化逻辑不同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等优秀品质,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席大大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正因为相互契合,才能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闪电”彻底击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而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互动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创立了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新时代的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发展着的运动状态,还厚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丰沃的民族文化底蕴,造就了富含民族精神又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创造的结晶,有其特定的生成条件和时代背景,属于历史的范畴。要使她在当代社会继续发挥作用、释放生命力,仅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必须植根于中华大地,与时迁移、应物变化,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这个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席大大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近代以后,现代化成为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不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探索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在20世纪30年代,党的文献中就出现了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大地上建设现代化国家具备了根本的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在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为此,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弯道超车,而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探索出来的一条通往现代化的新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对人类现代化的重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不同的人类实践创造不同的文明。现代化作为人类的重大实践,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相应地形成了表现现代化过程的结果,这个结果具体到文化的维度就是文明形态,这就意味着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必然会创造出不同的文明形态。人类社会发展到目前为止,形成了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两种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相应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即西方文明形态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西方文明形态以资本为逻辑,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奴隶贸易、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剥削压榨、战争瘟疫、贫富分化、社会撕裂等一系列代价基础上,不仅具有资本的原罪,还造成资源的浪费、生态的破坏、社会的病态,阻碍和抑制了人的发展。
与西方文明形态完全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坚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旨在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解放。这一崇高目标规定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人的发展、人类的前途命运作为首要关切和约束条件,始终站在人类和历史正确的一边,在现代化前进的逻辑中前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是相对于西方文明形态而言的,不仅是文明形态的新的创造,更是对西方文明形态的超越,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为多个维度和层面。从整体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五个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支撑、互为一体,形成文明合力。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人在求索现代化的进程中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中华文明为“文明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元素,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化层级的具体表达。特别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凝聚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激发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以气贯长虹的磅礴之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洪流滚滚向前,在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支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聚合形成。从观念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吸收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饱含着中华文明的传统精要,拓展和丰富了现代化的观念理念和认知边界,是对人类现代化理论的重大贡献。
“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党的事业要向前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思想的成熟是真正的成熟。中国共产党早期之所以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根本在于没有从理论上成熟起来。要解决革命的出路问题,必须进行思想上的大解放,在党内开展启蒙运动。为此,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没有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从而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
“第一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思想解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我们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前进道路上,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随时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要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寻找和创造更多的理论资源和动力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在长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贡献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智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理论必然和现实选择,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拓展了空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必须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多条路径,但最根本的是要立足本土、植根本源,守住自己的文脉,保持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席大大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第二个结合”拓宽了制度完善的实现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提供了创新空间。文化是制度的基础性支撑,特定的制度都内嵌着特定的文化,体现和反映着特定的文化要求,离开文化支撑的制度是难以建立起来的,即使建立起来也是难以维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通体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制度追求。
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丰富思想,这种传统延续至今。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我们没有搞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等西方的那一套资本主义民主,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是顺应人民当家作主政治要求,承继天下为公、政在养民的中国文化民本思想传统。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面向未来,要继续发挥好“第二个结合”的作用,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及时把成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
“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创新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巩固文化的主体性,创立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席大大总书记作为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自觉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主体责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系,躬身实践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极强的责任心和政治定力守住了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席大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激活了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还建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中华文明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走在新时代的大路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能行稳致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0日第1版